介绍乌镇导游词

时间:2022-11-24 18:46:47
介绍乌镇导游词

介绍乌镇导游词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介绍乌镇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介绍乌镇导游词1

在乌镇石佛寺内,新近发现有一寺碑。该碑长1。8米,宽为1。22米,厚度约0。35米,碑文上方雕有龙的图案。据寺内主持释惟光介绍,当时此碑搬移时不慎掉地破损一角,今后拟筑碑亭予以陈列保护起来。

这块质地为石灰岩的寺碑,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碑文《重修寿圣禅寺序》由进士徐汝峄所撰。碑文为阴刻,楷书,字体工整清秀。因久经风化,此前又曾作为建筑拌灰料之用,故碑面水泥结块,又因遭爆竹炸后黑迹弥漫,故字迹已模糊难认。但结尾处的碑刻文字尚能辨别:“传临正宗二十三世卓岩汇禅师立石。赐进士出身提督河南学政里人徐汝峄和南谨撰。赐进士内阁中书舍人里人孔传忠合年书丹。康熙五十二年四月。”

从碑文看,这块《重修寿圣禅寺序》碑是由寿圣寺主持卓汇(《乌镇镇志》载为“超汇”)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年)所立,距今已有290余年的历史。

据方志考,撰写碑序的里人徐汝峄,字泗瞻、号桐同,乌镇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初任夏泽县令,二十一年进士,任户部主事、三十九年晋户部员外郎,后任河南学政,年八十卒。着有《一枝萋诗集》、《拥膝斋笔谈》、《梦游草》等书行世。

楷书碑文的另一位“里人”,乌镇镇志“人物传”也有载:孔传忠,字贯原,号恕甫。康熙四十四年举人,授知盂县,四十八年中进士,署平定州事,至雍正三年,巡抚力荐擢任解州知州。前后历官十年,情操为人所称。

尽管《重修寿圣禅寺序》全文尚未译出,但此碑不仅仅是近三百年来乌镇历史上的石刻文物,而是传承着自南朝梁代以来相关寿圣塔院的人文历史。笔者建议应及时加以保护,笔者在细译碑文时曾有寺僧、信众反映,今春已有6个盗偷文物之徒光顾该寺,奈因石碑体大而重又被及时发现才未得手,特此呼吁有关主管部门立即予以收存,以防遭窃。

介绍乌镇导游词2

镇西栅放生桥南面,昭明书馆遗迹西面,原来有一座古寺,叫石佛寺,又名福田寺。寺中供有三尊石佛,每尊石佛有一丈六尺多高,用大理石雕刻而成,镌凿工巧,造型生动,堪称石雕艺术佳品。古人来此游览,曾留下这样的赞美诗句:

鼎立同根丈六躯, 斫山工匠世应无;

不知他日飞来意, 较比鸿毛重几铢。

这寺中的石佛从何而来?游人当然“不知他日飞来意。”但乌镇民间却有人知道这几尊石佛的来历。

据传,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人间有苏杭二州,风景旖旎,胜似天堂,决定在这两处各建行宫一座,以便游玩作乐。一天,他从杭州派出四位石佛,前往苏州实地察看。四位石佛变为四个凡人,乘坐一只从杭州开往苏州的烧香船。当船摇到乌镇这个地方的时候,四位石佛从船舱里往外一望,只见这里溪塘交叉,绿树成行;桃红柳绿,风光秀丽。四位石佛以为苏州到了,打算先派一位上岸去看看。船到乌镇西栅日晖桥边,一位石佛对摇船的说:“船老大,我要上岸小解,请行个方便,在此停靠片刻。”船夫一口答应,立即扳艄靠船,撑篙搭跳,让客人上岸。谁知这个客人刚一跨上岸,船上的人只觉得船身如释重负,徒然向上一升,浮高了好几寸。船夫惊奇地说:“这位乘客真重,好象个石菩萨。”

船夫话音刚落,岸上那位客人就象中了定身法一样,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留在船上的那三位,见上岸的石佛真相已被船家点穿,忙推说要去拜访朋友,也急忙离船登岸,匆匆往南而去。这时烧香船更是浮高了一大截,船上的香客议论纷纷地猜测,说这四个人莫非是神仙,是石菩萨。不久,日晖桥堍的那一位,果然变成了一尊石佛立在那里。其他三位,走到放生桥附近,也显了原形,变成了三尊石佛。消息传开后,人们都说,佛落仙地,乌镇这地方风水好。人们为了保住这块仙地,就在日晖桥堍给先上岸的那位石佛建了一座小庙堂,又在放生桥南面,给三尊石佛造了座大寺庙,取名“石佛寺”。还在寺内挂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水上浮来”四个大字。

从此每年春天香市季节,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内顶礼膜拜。特别是从杭州烧香回来的那些苏州、常州香客们,路过乌镇时,总要靠船上岸,到石佛寺去烧“回头香”,据说这是为了向几位石佛致歉。可惜,这座古寺连同里面的三尊石佛,在十年动乱中毁于一旦,茅盾先生得知石佛寺等乌镇古迹被毁的情况后,曾在给故乡的一首词中写道:“往昔风流嗟式微,历史经验记取。”表示了对遭毁古迹的痛惜之情。

介绍乌镇导游词3

各位团友: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参加我们杭师旅行社组织的乌镇一日游,现在我们的车已经行驶在沪杭高速上了,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从杭州到乌镇大约1小时的车程,下面呢,我先对乌镇做个简单的介绍。提到乌镇,喜欢刘若英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从似水年华拍摄到最近成为乌镇的形象大使可以说刘若英跟乌镇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们就将前往这座千年古镇顺着刘若英的思路来欣赏一下古镇的美景。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的确称得上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从古至今诞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据这个镇志记载:从宋朝到晚清,全镇出了64名进士,161名举人,近代更是出现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真可谓人因镇而兴,镇因人而名。

既然乌镇是这么出名,想必大家对于乌镇的来历也一定非常的好奇。乌镇在南宋以前,以现在镇中的车溪为界分为乌镇和青镇两个镇。河西的是乌镇属于湖州府,河东的是青镇属于嘉兴府。解放以后进行区划调整,把乌镇和青镇合并统一由嘉兴市管理。关于“乌镇”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在唐朝时,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据称王,举兵造反,朝廷就命令乌赞将军率兵前往讨伐。这位乌赞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李琦的叛军是节节败退。当打到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牌休战。正当这个乌将军就地安营休息时,李琦却在当天晚上偷袭乌军的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在桥上设的陷阱里面了。结果当场被叛军用乱箭射死。虽说丈是打败了,但是乌赞将军忠君爱国的精神却感动了当地的所有百姓。大家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姓氏来作为镇名。

上面说了一些有关乌镇的历史,我们朋友到了乌镇是去玩的,那么到了乌镇都该玩些什么呢?无外乎是吃,穿,游。说到吃啊,可能我们多数朋友就开始兴奋起来了,毕竟民以食为天,谁都好这一口。别急,听小王给您慢慢的介绍。说到乌镇的名吃,就不得不提这个姑嫂饼。听到这个名字估计大家已经猜到了,肯定跟姑嫂关系有关。不错,相传啊,在明朝时候,镇上有户姓张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饼为生。因为是独家配方自然风味独特,因此经久不衰生意兴隆。但是张家有一个条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保证这个秘方世代相传规定秘方只传给媳妇,不传给女儿。毕竟女儿以后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当传到明 ……此处隐藏3568个字……。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介绍乌镇导游词6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2001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介绍乌镇导游词7

大家好,欢迎来到浙江乌镇!我叫韩睿,大家叫我“韩导”就可以了。我今天负责向大家乌镇的具体情况。在开始之前我先宣布几项注意事项:一是不要在车上抽烟;二是爱护环境;三是时间较紧,一定听从韩导的安排;四是大家有啥要求一定要向我提出。预祝今天游玩愉快。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从杭州出发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乘坐高铁则只要22分钟,相当便捷。乌镇历史悠久,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乌镇的名人大家数不胜数,自古名人荟萃学子辈出,而这其中近代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文学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

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春天与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清晨与傍晚。清晨,河道上会漫起薄薄的雾气,仿佛梦境。傍晚,夕阳西照,游人散尽,一个生活着的乌镇出现于眼前。

乌镇景美人更美,希望通过一天的浏览给大家留下美好印象,也希望下次再来。

《介绍乌镇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