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导游词13篇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我们该怎么去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和浩特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和浩特导游词1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著名的玉泉井旁。大召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完工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宗教召庙。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九间楼、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大召“三绝”。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此外,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景观。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蒙古语名“伊克召”,意思为“大庙”,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宗教寺院。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银佛寺。呼和浩特的召庙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
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佛像,所以又有“银佛寺”之称。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呼和浩特导游词2各位游客:
大家好!来到塞外青城呼和浩特,风味美食游也应是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中不可无食,“民以食为天”嘛。论起呼和浩特的风味美食,不能不先说稍美和莜面。稍美、莜面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有特色的两种主食,新城、旧城许多餐馆都经营。
稍美:亦作捎卖、稍麦、烧麦。把面擀成薄皮,垫粉面碾边成荷叶状,然后包以鲜羊肉馅,捏成石榴状,上笼蒸熟后,晶莹透明,味极鲜美。早年都在茶馆出售,故称“捎卖”,也因其边稍如花,故称“稍美”。归化城稍美早在明清之际便成享誉塞外乃至京师(北京)的驰名美食品牌了;现以旧城大北街“麦香村”(百年老店)及其在新城总局街南口的同名分店特制营销的最为。莜面:即燕麦面,有“三熟”之说,即麦粒要炒熟,和面时要用滚开水烫熟,成形后蒸熟。莜面食品耐饿,是劳动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俗谚云:“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莜面高蛋白、低脂肪,含多种微量元素,为天下粮食营养,常食有益于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保健。莜面食法与季节有关。春、夏季多用凉菜调拌,如山药丝丝、水罗卜、黄瓜等新鲜蔬菜;秋、冬季则用羊肉汤、腌菜汤等调拌。食用时均以油炝辣椒末调拌,香辣可口。莜面食品的做法也很多,主要有搓鱼鱼、窝窝(猫耳朵)等。武川莜面是最为有名的。“武川焖三宝”(莜面、山药、羊肉合焖一锅)是饭菜合一的精品美食。莜面系列主食与相应菜肴,以“莜面大王”、“半亩地”等饭店为营销名店。主要食品还有糕。特别是在婚礼寿诞时,非吃糕不可。糕,即用黍米面蒸熟后,反复揉轧,揉好后有以下做法:油炸糕:捏成皮包上豆馅或菜馅炸熟,也可直接炸成片状蘸糖吃。市内各饭店在喜宴上都将此装盘上席。
素糕:蒸熟揉好后的糕直接佐以烩菜或炖肉带汤食用,一般小饭馆才经营此项。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常用主食:
荞面饸饹:将荞面和好压成饸饹,浇肉汤食用。和面时加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则别有风味。因荞面可“食疗”糖尿病,市内许多专营店生意兴隆。不过据《本草纲目》介绍,荞面类食品不宜与羊肉同吃。
呼和浩特市(简称“呼市”)的副食品主要有牛、羊、猪肉,其次也有鸡、鱼、骆驼肉、驴肉。蔬菜则主要有土豆(俗称“山药”、学名马铃薯)、长白菜、圆白菜以及夏令乃至四季各种新鲜蔬菜。
呼市的酒类主要有:
白酒:亦称“烧酒”,以高粱酒为,主要地产的有金元呼白、成吉思汗酒等;当然,区内其他盟市进货的河套系列、奥淳系列的白酒亦颇受欢迎。
呼市人喜饮砖茶(吃稍美时必喝),也有人饮花茶。市内饮奶茶的也不少。奶茶系蒙古族的常备饮料,用牛奶加砖茶熬成,饮时可加盐。赴蒙餐馆就餐,吃蒙古包子(蒸羊肉饺)、蒙古馅饼,奶茶是少不了的。
呼市地区许多饭店、餐馆经营的有地方特色的名菜有:
涮羊肉:将鲜羊肉切成薄片,放火锅内烫熟后,蘸芝麻酱、香菜、腐乳等佐料食用。很多蒙、汉、回族餐馆均有特色经营,其中“小肥羊”为精品名店。手扒肉(亦作“手把肉”):系蒙古族佳肴,即将大块鲜羊肉煮制,锅开后就可食用。新城西街的玛拉沁饭店特制的手扒肉鲜美无比,颇具特色。烤羊腿、烤羊排:市内多数饭店都有营销,蒙古大营、敖包相会酒店和世纪兴隆美食广场推出的此类名菜颇受食客欢迎。烤全羊: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等高饭店和草原旅游点向贵宾团游客推出,每只在1500元左右。
过油肉:瘦猪肉(以里脊肉为)加蛋清粉面,抓匀后过油,然后再炒一下,鲜嫩味美,极受欢迎。这道大众菜,除清真餐馆外,市内绝大多数餐馆都“拿手”推出。
和林炖羊肉、托县黄河鲤鱼和哈素海鲜鱼佳肴更名闻遐迩,有专营店推销。
呼市的风味小吃品目甚多,颇具特色。如:
豆腐脑(即老豆腐)、粉汤(一种淀粉汤,内有粉条、黄花、肉丝等)、回民所做的羊杂碎、酱牛肉(以万胜永、铁兆义为)、油茶面(白面炒熟后,加熟牛油,以髓油为,然后加白糖、葡萄干、桃仁、芝麻、青红丝等,食时用开水冲熟,成糊状)、爆肚儿(洗净的羊肚切成菱形小块,在开水锅中烫熟即捞出,则洁白如小海螺,食时蘸芝麻酱等佐料,是佐酒之佳品)、凉粉儿(亦称“粉皮”)、大力丸(亦称“大留丸”,泡开的蚕豆加五香面煮熟)、莲花豆(油炸蚕豆瓣),还有白焙子、三角、油焙子、香油馃子、蜜麻叶儿、油旋儿、“牛舌头”(形似牛舌)、小米面甜窝窝、小米面混合玉米面煎烙的“摊黄”等面食类食品。以上种种,市内各小吃店多有经营,而旧城回民区清真寺一带店铺林立,花样最为齐全。以上主要内容,呼市民俗学家王忠民先生早年在《呼和浩特史料》中多所论及,马志洋先生在《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内蒙古》一书中曾援引阐发。朋友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以增进了解。朋友们,欲尽情品尝呼市价廉物美、地道正宗的风味美食,劝大家还是去旧城北门外或新城西凤美食街、东影南北路走一趟,定能 ……此处隐藏9727个字……核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统领.呼和浩特市现行政区划共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服务处,96个州里,412个居委会和1 095个村委会,土地面积17 224千方公里。
呼和浩特导游词11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故又称召城。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汉时期 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公里的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 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将李责率兵至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10世纪初 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朝 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据《归绥县志》记载:归化周二里,砌以砖,高三丈,南北门各一。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朝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约加宽100米),包围了原城东、南、西3面。在取得了对准噶尔部战争完全胜利之后,为安置从前线撤回的军队和进一步控制西北地区,决定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呼和浩特导游词12欢迎大家来到!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独特美妙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迹名胜,绚丽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纷呈的蒙古式摔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城内有大小庙宇50多座,东南部有华贵雍容的五塔寺、金碧辉煌的席力图召、气势轩昂的“银佛寺”大召、规模宏伟的北门外清真大寺、珍品云集的新华街东口博物馆、博大精深的“广化寺”喇嘛洞召……此外,在市郊还有昭君墓、乌素图召、万部华严经塔(白塔)等雄伟庄严的庙宇。
呼和浩特的自然景致尤为迷人,“寒冷高原”辉腾锡勒草原、“夏日营盘”格根塔拉草原、“召河”希拉穆仁草原,绿草如茵,湖泊点缀,“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是久居闹市的人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呼和浩特导游词1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里的“阴山下”指的就是呼和浩特。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呼和浩特,还有就是“塞外边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今天,我就是在对南北朝这首名诗的想象和解析中,到达了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从来之前做的功课中,我了解到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市。公元16世纪,当地的王府与民宅常用青砖造房子,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故有“青城”之称。
于是,当飞机达到呼和浩特上空的时候,我使劲从飞机的舷窗往下看,希望能够看到传说中的青色。可是满眼望去,我并没有看到青色,而大部分都是翠绿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带着疑问,我下了飞机。
刚下飞机,我就感觉到了内蒙古天空的晴朗。人们都说,内蒙古的天几乎是万里无云的,是真的吗?我抬头一看,哇!天空一片蔚蓝,只飘浮着少少几朵棉花似的白云,仿佛一片蓝色的大海,海面上不时地飘过几只白色的小帆船。阳光直射而下,明亮耀眼,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和浩特的空气也特别新鲜,尽情地深呼一口气,仿佛能感受到青草的芳香(不过,不知这是不是因为我一心想着大草原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呢?嘻嘻。)
但是,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从课文中“看”到的内蒙古是一个翠绿欲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塞外边城,人们都穿着襟飘带舞的衣服,骑着骏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驰。可是眼前的这个呼和浩特却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猛一看,我几乎分辨不出它与我生活的广州有什么差别:一样宽敞大气、车水马龙的马路、一样整洁干净的街道和河流、一样高高矗立的大厦、一样时尚前卫的市民、一样的星巴克、上岛咖啡等名店和餐馆······我真的来到了内蒙古吗?我不禁有些疑惑了。
和妈妈讨论,妈妈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内蒙古早已不是诗人笔下的样子了。内蒙古现在已是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更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作为内蒙古首府的呼和浩特当然也不会落后啦!哦,难怪我从飞机上已经看不到青城“青”的影子了呢!原来那些老式的青色建筑已经大多被新式的高楼大厦所取代,或者是新式的高楼大厦数量已经远远多于青色的老式建筑吧?
不过,仔细再看,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城市,还是保持了许多蒙古特色。比如,呼和浩特的每一个商店的招牌或指示牌都是蒙汉对照的,上面是蒙古文(蒙古文很有趣,字的形状有点像羊肉串,它这个独特的形状正好可以让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它与其它文字区分开来),中间是中文,有的下面还有英文;比如,在现代化的大厦中,总是不时会冒出一个有着圆圆蒙古包屋顶,顶上竖着标志性的成吉思汗军旗,墙上装饰着鹰或马的花纹的老式建筑;再比如,有些现代化的大厦也仍然选择青色的屋顶或青色的外墙装饰……
据说现在在内蒙古,汉人已经占到80%,蒙古人只占12%,还有一些其它民族的人。于是,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猜测哪个是蒙古人,哪个是汉人,成了我旅行中的一大乐趣。
我这次来内蒙古旅游是想在草原上骑马、在大漠里骑骆驼的。可是,我怎么也不能把呼和浩特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与草原和大漠联系起来。呼和浩特这个迷一样的城市一开始就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它还会给我带来什么惊喜呢?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