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凤凰古城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湘西凤凰古城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西凤凰古城导游词1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
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斜阳西下,桥边岸畔不少妇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声随着水波荡漾开来。顽童脱个精光,在水中嬉戏,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浅水处享受流水轻柔的抚摸。岸边更有不少写生的学生,也为小城增添了一道风景。
凤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脚楼,但河畔的吊脚楼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龙潭那里尚留有十多间老屋,细脚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历史。
沈从文的故居位于古城内中营街的石板小巷深处,共两进两厢,颇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个故居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经风雨桥,过东城门,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担的乡民、老屋、挑担的乡民与红伞,形成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画。
就像沈从文早已仙去,凤凰古城并不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画卷,但你还是能从一个个的局部来感受到她灵光一现的魅力。凤凰古城也适合一两个人在一个小雨的天气在老城中的老街、小巷、河畔慢慢地走,用心去品味那曾有的过去
湘西凤凰古城导游词2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凤凰”。
凤凰古城又称“风雨边城”:一座青山抱古城,一弯江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群闻名世界的人,一切都美到极致。
凤凰概述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斜阳西下,桥边岸畔不少妇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声随着水波荡漾开来。顽童脱个精光在水中嬉戏,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浅水处享受流水轻柔的抚摸。岸边更有不少写生的学生,也为小城增添了一道风景。
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现在仍是风采依然。城外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唐代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黄丝桥古城、地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和神奇的风动岩、壮观的尖多朵瀑布、神秘的高达不峡、三门洞将军岩,以及如画的屯粮山、凤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腊尔山都在向您招手,《边城》《湘女萧萧》《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血鼓》《粟裕大将》等十多部影视剧也曾在这里拍摄。
凤凰不但风景秀美,而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这里地方虽小,却出过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内阁民选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的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被称为“乡土文学之父”影响遍于世界的文学巨匠沈从文;还有一代“鬼才”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凤凰人。
凤凰古八景。
凤凰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历来是人们游览的胜地,自古就有东岭迎晖、南华叠翠、奇峰挺秀、溪桥夜月、龙潭渔火、梵阁回涛、山寺晨钟、兰径樵歌,凤凰“古八景”等。
东岭迎晖。
“城东一峰,矗立天表,旭日东升,晓烟未散,晴晖晃荡,紫气满城。贯序异然,寺于峰顶,凭栏四望,万山层叠。烟雾腾空,随风聚散,不啻云海,蔚为壮观。”;著名南社诗人田星六诗云:“一月红摩八角楼,高高詹影于云浮,山僧笑订明年约,为种长松四面秋。”,可惜古寺及八角楼被毁,但林木苍翠依然。
南华叠翠。
南华山位于古城南共九峰七溪,树木参天,山秀水奇为凤凰八景之冠。据凤凰厅志记载“环厅皆山,此峰独秀,林深木茂,翠色千层。岭南一小庵,尤距此山之盛,朝则薄雾笼青,暮则斜阳凝紫。绿螺岱髻,晴雨皆宜。”,现今南华山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奇峰挺秀。
“一峰突出平地,石磴纡回,松荫夹道,山顶贯寺,一声清磬,野鸡乱叫,江水萦回,四山环抱,缓建奎阁于寺后,秀气所钟,挺出英杰,有厚望为。”清人曾朝瑞诗云:“高峰仰止凤城东,环绕群峦气象雄。自是钟灵应毓秀,苍苍松柏舞长空。”
溪桥夜月。
溪桥即虹桥,是凤凰最大的古桥,建于明洪武年,当地百姓建此桥意为接被朱元璋破坏的“龙颈”风水。《凤凰厅志》记载“桥跨沱江水,长五十余丈,川平风静,皓魄当空,清光满漾。近则两岸烟林,远则千山云树,皆入琉璃世界中,桥上徘徊,仿佛置身蓬岛。”,桥上有人家,有商铺,十分热闹。
龙潭渔火。
“潭水极深,渔舟蚁集,或钓于岸,或网于湖,暮霈方浓,余霞渐散,邻村沽酒,聚饮于绿柳红蓼时之间,点上寒灯,与月影星光,交相辉映。”,春夏夜时,渔人在舟头点松油火把,用鸬鹚捕鱼。观者与渔人皆乐之。
梵阁回涛。
“两溪合流,汇于江心,夺下红黄异色,夺溜奔驰,触石旋涡,随风鼓浪,正如两龙过峡,雨骤雷奔,亦大观也。老僧诵经于阁上,梵音与涛声相会合,心应不在远。”,清嘉庆五年,同知付鼐募捐率士整治河道,并建梵音阁于潭边。今古迹已不存。但涛声山音仍流荡阁湾。
山寺晨钟。
古城东南有小山名观音山,传说观世音菩萨云游到此而得名。玉清阁建于半山,环境优雅,曲径通幽。寺钟传为高士所铸,鸣声洪亮,回荡全城。正如杜工部所云:“欲觉闻晨钟,令人发猛省也。”
兰径樵歌。
城南诸峰横列,绵延数里,草深林茂。《凤凰厅志》记载:“青兰山一带产兰,石凳云梯,盘折而入。白云深处间,时见牧童樵叟,讴歌上下,负担归来,类多良草,夕阳在山,树声人影,俨然画图中也。”
湘西凤凰古城导游词3沈从文墓地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沈从文墓地。沈从文墓地所在地原名叫“杜母园”,是清代曾任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墓地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一块从墓穴后凿起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矗立,成为沈从 ……此处隐藏21975个字……于沱江沙湾北岸,与遐昌阁、虹桥相映。塔用青砖和混合沙浆以及钢筋混泥土砌筑而成。塔为六方、七级,每层六个翘角,且悬挂铜制风铃。塔高22.98米,一层直径4.5米,向上每层直径缩小0.3米。一层有楹联六副,皆为名人所题,或颂或感,风格各异。
万名塔如同玉树临风的谦谦君子,静静地站在眼前。万名塔曾经是当地读书人焚化字纸的地方,然而这一燃烧着笔墨书香、人文蔚起的象征,在文革中被推倒了,直到1987年,才在黄永玉的倡导下重建。
民俗园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地方是民俗园。我们顺着这条羊肠小道便到达了民俗园。民俗园是一个以凤凰当地民俗特产为依托打造的集市类型景点,这里一楼商铺林立,二楼则是居民住宅。还能顺带了解一下湘西的民俗文化,如染布、织布、苗银的制作等,是一个能较好的了解凤凰文化的地方。
另外这里也是一个酒店比较集中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各式各样各种规格的酒店,算是比较方便的居住选择地之一。
熊希龄和他的夫人。
我们广场中间有两尊铜像,左边的是熊希龄,右边的是他的最后一位夫人毛彦文。很明显熊希龄夫人看着比熊希龄年轻很多,那么我给大家介绍下熊希龄与他的夫人的一些故事。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熊希龄是一个好人,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历史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从政的历程虽然短暂,但是经历和参与了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立宪变法、辛亥革命、走向共和、武夫当国、抗日救亡的全过程。近来熊希龄作为一名成功的慈善家教育家被重新审视。熊希龄一生经历了无数变数,宦海沉浮,却有最爱的人陪伴。熊希龄虽然有三位妻子,但是他对每一个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纳妾。可能是他的妻子们红颜薄命,未能相伴到老。熊希龄一生共娶了三位夫人(廖氏、朱其慧、毛彦文),这三个女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配夫人廖氏。
熊希龄的原配夫人廖氏是贵州镇远人,与熊希龄成婚后夫妻很恩爱,但好景不长,廖氏后因病去世。
第二位夫人朱其惠。
熊希龄的第二位夫人是才女朱其慧。当时熊希龄在沅水校经堂念书,沅洲府的太守朱其懿是宝山人,兼任书院院长和主讲。他有一个胞妹朱其慧才貌双全,自幼有“宝山才女”之誉,随兄来书院求读,与希龄是同学。朱其慧擅长诗词歌赋,非一般人所及,那时正是二八芳龄。朱太守得知熊希龄丧妻,见男生中有不少品貌兼优的少年,顿生为妹择佳婿之念。决定拟联征对选郎,上联曰:“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
征婚联用红纸贴出,全院男生震动不已。一个个欢欣如狂,绞尽脑汁想获取美貌佳人,可是都未博得其慧一笑。熊希龄本一心只想读书,以图飞黄腾达,但见了此情,觉得有失男儿尊严,于是来个无心插柳,随手写出下联:“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
朱太守见罢拍案叫绝:“竟有如此奇才,难得难得”。当晚将妹妹叫到书房,问她意下如何?
朱其慧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此人才华出众,前途无量”。
朱太守:“如此看来,你同意了?”
朱其慧:“小妹年幼,婚姻大事由兄作主便是”。朱太守遂将妹妹嫁给了熊希龄。
熊希龄得此佳偶自然兴奋无比,学习更加用功,熊希龄与朱其慧感情甚佳,相敬如宾,家庭生活非常融洽,被世人传为美谈。谁知红颜女子命薄,她为能希龄生下三胎之后,一病倒床,1931年8月,不久朱其慧在北平因脑溢血而逝世。熊希龄失去爱妻悲痛万分,整日精神恍惚。为怀念爱妻,蓄长须,持手杖,以洁身自爱,鳏居多年,不再续弦。一心办慈幼事业。
第三位夫人毛彦文。
熊希龄的第三位夫人是毛彦文。当年熊希龄“割须求爱”,白发得红颜,一时传为奇谈。
1934年初,熊希龄先后到青岛、上海疗养,始有续弦之意。同年8月下旬,熊希龄赴上海创办中华慈幼协会,寄居内侄、时任财政部盐务署署长朱庭琪私邸。
毛彦文乳名月仙,号毛海伦,1896年出生于浙江江山县,小熊希龄26岁。毛彦文的父亲毛华东在将她许配给徽州面业大亨方家小老板为媳。结婚的时候毛彦文以逃婚抗拒。面对僵局毛家只得赔偿方家的一切损失。事后毛彦文与表兄朱君毅订婚。
毛彦文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讲习所。因品学兼优,且长得漂亮,因而有“女师校花”之称。1919年毛彦文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外语科,当转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时,巧遇熊希龄之女熊芷,与之同班学习,彼此间关系密切。毛彦文善于社交,频频投入社会活动,并出任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浙江支会临时主席。
1923年,朱君毅由美获取博士学位归国,出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他对毛彦文的社会交际有所不满,同时经人介绍另谋新爱,双方达成协议:1.表兄妹限于血缘关系,不宜结婚。今后以正常的亲戚兄妹关系相称。2.由朱给毛四千元作为精神损失费,分五年付清。3.前所订婚约,即日起作废。
毛彦文经两次婚变刺激后,重新对自己作了调整,将一切烦恼抛弃,一心学习,考取美国密雪根大学教育系。回国后毛彦文多次到正在办慈善学院的熊府去玩。毛彦文和熊希龄妻子朱其慧的侄女朱曦也是朋友,她到熊家受到熊希龄的热情接待。他们谈时局,谈诗文,毛彦文对熊希龄非常钦佩。朱其慧去世,毛彦文为之惋惜之馀,对熊希龄的鳏居深表不安。大概朱曦在一旁看出她的心意,极力从中斡旋,熊希龄考虑到慈幼事业亦须后继有人,又见彦文美貌可爱,于是向毛彦文写了求婚信。
由于经历过婚姻的磨难,毛彦文一气之下,闪电般嫁给了熊希龄。只是婚前向熊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剃须丢杖”。熊希龄当即答应。
两人于1935年2月9日在上海结成终生伉丽,当时熊希龄66岁(毛彦文39岁)。此时熊希龄非常高兴,脱口而出一支定曲云:“世事蹉回首,觉年年饱经忧患,病容消瘦。我欲寻求新生命,惟有精神奋斗。渐转运,春回枯柳。楼外江山如此好,有神针细把鸳鸯绣。黄歇浦,共携手;求凤乐谱新声奏,敢跨云老菜郭,隐耕箕帚。教育生涯共偕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更不止家族浓厚。五百婴儿勤护念,众摇篮在需慈母,天作全,得佳偶。”
结婚时一个年近古稀,一个刚过“不惑”,可他们婚后非常美满。结婚那天上海名流齐聚一堂,朋友送联:“以近古稀之年,奏凤求凰之曲,九九月成,恰好三三行满;探朱其慧之慧,睹毛彦文之文,双双如愿,谁云六六无能”。“灰心未已,茅塞顿开”。“凤凰于飞,祥兆熊梦;琴瑟静好,乐谱毛诗。”
婚后这对老夫少妻恩爱无比,爱情上是夫妻,事业上是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战友。毛彦文继承熊希龄的事业,协助他主持慈幼院工作。继而又出任中国妇女红十字会会长。
1937年12月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沦陷。熊希龄和毛彦文转道香港绕广州到湖南,料理香山慈幼院迁址并设立湖南芷江和广西柳州两个分院事宜。在18日抵达香港时,熊希龄突发脑病,于25日病逝于香港。毛彦文一时肝肠欲断。此后毛彦文含泪撰写了《熊秉三先生遗像遗墨事略》,详细地介绍了熊希龄的一生。
1992年4月在熊希龄去世55年后,毛彦文给熊希龄写了一篇长达近二千字的祭文。希龄去世后毛彦文一直未嫁,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1999年10月3日毛彦文病逝家中,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