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好书,它让我明白了学校不再只是学知识的地方,校长不都是有着严肃面孔,让人害怕和敬而远之的人,上学不再是忙着上课,做作业的场所!它就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是一本让我觉得整个暑假已不再寂寞的书。
这里面写了主人公小豆豆一些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7岁的小豆豆在大人的眼里肯定是算不上个好孩子,她刚上小学一年级便被学校强制退了学。好在“玩劣”的她被一个在外人看来非常“怪”的学校收留了。这个怪怪的校长,极其注重对孩子自身个性的培养,并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空间。于是小豆豆们获得了真正的来自于心灵的感动。小林校长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是多么难得啊!我十分喜欢小林校长的教育方法,他时刻在为孩子着想。让学习变得快乐而不呆板。
在巴学园,吃饭时也跟别的学校不一样,你瞧,校长说:“把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拿过来”这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原来山里的东西是指蔬菜呀,肉呀什么的。“海”呢?就是指鱼啦,以及用鱼、贝类、紫菜等海鲜制作的菜肴等等。这就是说,要求中午带的饭盒的菜里,必须有这两大类食品。那种形象的叫法更能让孩子感到吃饭的快乐,让孩子更加积极的响应校长的说法。
还有一次小豆豆把自己最珍贵的钱包掉到学校的厕所里了。小豆豆不顾上课,不顾危险在厕所里把粪池子几乎掏见底了,“校长看到豆豆的行为不但没生气,反而对豆豆充满了信任,完全是把豆豆当作一个有正常人格的人来对待的。”平时,一般的成年人若是看到小豆豆在掏粪,肯定都会说:“你在干什么呀?”“太危险了,快住手吧!”或者反过来也有人会说:“给你帮帮忙吧?”然而,校长却只说了一句:“干完了要把这些东西送回原处去哟!”小豆豆认为这是校长对她的信任, 于是小豆豆遵照校长的要求,把小山铲平,把粪便全部送回了原处。往外掏的时候那么费劲,而往下送的时候却快多了。接下来又把渗进水的地面用勺子刮了刮,把那点土也倒进粪坑里去了。把地面弄平,把水泥盖照原样盖好,勺子也送回了原来的库房。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小豆豆“上厕所时也改掉了往下看的坏习惯”。而且从内心里深处认为校长是“最可信任的人”,也“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了。
看来鼓励能给人力量,它使得再反叛的孩子也能找到自己不再叛逆的理由,能把再“另类”的孩子逐渐引导到我们平常所说的正常轨道上来,正因为校长对豆豆的信任,才有了豆豆对别人的信任,才使得豆豆显现出更多地优点:心地善良、勇敢、乐于助人……
这个暑假有了《窗边的小豆豆》的陪伴,我不在感到孤单寂寞啦!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2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后,感触非常深。
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了,一个全新的“巴学园”接受了她。“巴学园”是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巴学园”的教室: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巴学园”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的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巴学园”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挑食,所以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巴学园”的教育方法:自己从喜欢的课程开始学起;“巴学园”的运动会:能够自己策划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巴学园”的活动: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巴学园”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多么令人羡慕。
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没有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或许,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异想天开,它对爱心、耐心、想象力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要求。我个人觉得这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心声。
作者丝毫不采用理性化的语言,因为这样会失去童趣。在字里行间流露孩子的思想和那种单纯直白的语言,给与读者更深的感触和启迪。读了这本书后,我想生活中的我一定能得到父母、老师的细心呵护,能像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样快乐的成长。作为学生,现在的教育方法改来改去仍然没有创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没有真正地把学校当做我们的乐园,没有真正的从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的老师有哪一个很耐心地听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唠叨四个小时;小林校长建议家长给孩子们最差的衣服来学校,目的竟然是孩子们毫无顾忌地去玩耍,他陪着学生在礼堂里搭帐篷“野营”;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们知道这世界上没有鬼,他让孩子们去九品佛庙开展“试胆量”活动,当小豆豆的钱包掉进厕所时,任由小豆豆在厕所的掏口处,把便池里的东西一勺一勺地舀出来,只是像好朋友似得说了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部都放回去。”试想一下,哪个成年人会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能说出这样看似无关痛痒,轻描淡写的话,实则真正理解孩子的话来。而小林校长做到了:为了个子矮小的高桥体验成功,他设计了一套别具一格的运动会,而且运动会的奖品全是蔬菜,让学生把自己的奖品当成晚餐,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小林校长的教育中,我看到了宽容,看到了博爱,看到了顺从甚至是妥协,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会把顺从当作是一种无奈,把妥协当作是一种放弃,一种不负责任。这让我不得不审视我们的教育,现在老师的教育是在爱我们,还是在伤害我们?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3最近看完了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很久之前听过,今天看了之后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感触。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小豆豆也一样。
只不过她的想法会说出来,会自己实现,而不像我们一样,只会藏在心里,长大时忘记。这种人很难被社会接受,那些特立独行的人,那些似乎与别人不一样的人。
还在有一个地方容纳他们,巴学园。校长会听孩子们的漫无目的的讲话,会与他们聊天,会把他们看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小孩。认为他们会有自己天性中最淳朴的判断,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指引罢了。
他用自己的教学理念构建了这样一所校园,这样的一个孩子们的乐园。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也可以次次拿到第一名,天生残疾的孩子会有别人的喜欢,思维活跃的孩子,能够动静结合,喜欢去探索一切的孩子,会有这样一个地方给他们内心的世界。
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而不是拘泥于刻板的教学,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擅长,而不 ……此处隐藏10208个字……果我或我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玩耍,该有多好,我将一生难忘那无比的快乐呀!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的距离。“巴学园”现在只是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也许,10年、20年后,中国的教育会走到这一步,但需要我们这一辈人去努力、去争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应抱着信心去憧憬未来。我们无法去改变自己所处的教育现状,但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做的是解放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尽自己所能为教育做点什么。
读了《窗边的小豆豆》,我学会了小林宗作的幽默风趣、宽容大度。以前,遇到学生把简单的题目做错或者反复讲过的话依然记不住的时候,我常常感到无比的郁闷,搞不懂只要他们略微用点心,动动脑子就能做出的题目为什么总是出错呢?每次找这些学生订正作业时总没有好态度,忍不住地就会批评他们,满怀希望他们能从此吸取教训,记住批评,错误再也不会重犯,可也常常事与愿违,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满意程度,真是够压抑的。而现在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了解了小豆豆的学习经历,感受了校长小林宗作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我也懂得了宽容对待这些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了。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感兴趣,都擅长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很多,可选择的也很多,我们真的没必要用一个模子来塑造他们。许多年以后,也许不善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在其他领域会有更突出的成就。思想解放了,观念改变了,再看班级的每一个孩子,觉得他们都很聪明,就连平时课堂上不爱动脑,回答问题东拉西扯的孩子看上去也是那么的可爱。正如小林宗作的想法一样,他们都是好孩子。 现在我的学生们能经常见到我的笑脸,课堂上听到我幽默风趣的话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班级学习气氛也更浓了。
友好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宽容地接受他们的错误,让孩子们会从内心感受到温暖,轻松愉快的学习吧!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4一年级的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而“巴学园”却接纳了她,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废弃的电车教室,耐心、和蔼的校长,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这一切,都让小豆豆和巴学园里的所有同学难以忘怀。
和上书页,回味着书的墨香,回味着书中的故事,我的童年仿佛也涌上心头。书中的一切,是那么快乐而温馨,似童话一般,是那么令人向往。作者黑柳彻子回想自己的童年,用笔墨抒发自己对童年的怀念,她的童年在书本中回放,而我们的童年,为什么,是模糊不清的呢?世上最珍贵,最明亮,最快乐的东西,莫过于童心,而越小的孩子,就越是拥有这些,我们应该学学小林先生,让他们,将自己心底最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让他们的笑声,他们的快乐,感染整个世界!
在书中,小豆豆因为幼稚、可爱,做事不顾后果的性格,经常惹是生非,但尽管如此,母亲照样体谅她,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告诫她,她的父母,是尊重她的,她的父母对她的爱,是淡淡的,却有带有点点温馨。
在学校里,老师是理解他们的,为了让高桥君除去自卑感,小林先生特地为高桥君设计了运动会项目,使他获得了第一名,让他明白了,就算他有残疾,但是,他依然不必常人逊色。老师对学生的爱,处处可见。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彼此将心比心……在这本书中,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为人师的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他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可如今,又会有多少人能像小林先生一样呢?如果没有人能像小林先生一样,那就让我们回头想想,父母、老师的感受吧。真的,我们回头想想,事实上,我们的老师、父母,和书中的老师、父母又能差多少呢?他们不都是为了我们好吗?只是,我们的父母担忧太多,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害怕孩子因为贪玩,将来一事无成,因此,让他远离那些在大人看来,很无聊的事,牺牲孩子们嬉戏娱乐的时间,让孩子们回家读书,吸取更多的知识。但是,他们却疏忽了那颗童心,那颗本可以明亮而温暖的童心。
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之后,我相信,作者并不是单单告诉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她还让我懂得了,对于父母,也要将心比心。世上的父母,不管怎样,我相信,都是为了那颗爱子之心。
读了,《窗边的小豆豆》,我们将心比心的想一想,父母对我们的严格,也许,是他们太担忧了,他们并不能想小豆豆的父母一样豁达,如果他们真的不能,就让我们去理解他们吧!真的,将心比心的想一想……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5我的妈妈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经常会听到“这个学生不听话”,“那个学生太调皮”,亦或“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之类的抱怨;而在学校我更是会经常看到老师们为了学生而叹气、摇头甚至无奈的表情。因此我也对老师口中所谓的“差生”有了根深蒂固的厌恶之感,总认为他们一无是处,是班级里的“害群之马”。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让我对他们的看法有了彻底的改观。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主人公小豆豆就是作者自己,因淘气被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母亲和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从此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现在这位作者是日本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部作品里的小林宗作校长无疑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他是值得赞颂的。
巴学园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教室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那位“头发稀疏、牙齿脱落”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看似平常,想法却怪得惊人。他规定一个班的孩子不能超过三十个。还注重全面地培养孩子,聘用老师也不用一定的学历,而只要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可用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巴学院的老师;巴学园的午餐是“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让人难以抗拒;巴学园的教学方法是,每天孩子们都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下午大家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会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边弹音乐边跳韵律操……试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用这样特别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还有哪个孩子会不愿意学习呢!
就是在这样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里塑造了一群群善良、优秀的孩子们,而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创办这所学校的小林宗作校长。没有他,何来巴学园这所学校?没有他,何来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没有他,又有谁能把作者培养成这么优秀的人才!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学校,哪一所不是建造的像皇宫那么漂亮,哪一所的设备不是一应俱全,哪一所的老师不是个个是精英。可像小林宗作校长这样真正能懂我们孩子的老师却屈指可数。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作者在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更是在提倡和介绍一种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健全了,教学方法对了,我想就可能不会再有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了。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教学模式又岂是一些普通教师可以改变得了的。我突然开始羡慕小豆豆了,真想变成小豆豆,那样我也可以去那既美丽又让人自由轻松的巴学园了。我更希望以后的学校都能向巴学园这样的学校发展,以后孩子都能在巴学园这样的学校里自由轻松的学习。我期待着那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