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05 22:30:05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5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一部剧本,被誉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雨果说“哈姆雷特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的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赫而岑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到达全人类普遍性的程度。”歌德、海涅、别林斯基等一大批著名作家都作出过至高的评价和赞誉。

无数的文人学者,更是作出了深刻的解读阐述。有人认为,作品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罪恶与本质特征;有人认为,歌颂的是人文主义梦想,以及人文主义与强大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指出其思想局限性,表此刻脱离群众、孤军奋战;也有人认为,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期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梦想;还有弗洛伊德派挖掘出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原型批判说则把哈姆雷特作为古代祭祀品,充当人类涤除罪恶复苏自然活力的“替罪羊”;甚至另有相异的观点,百年来分析争论哈姆雷特的性格,是犹豫还是善良,是懦弱还是勇敢,几尽解剖到了一个人的脑纤维和脑细胞。

看到这些,我读完《哈姆雷特》自惭形秽到无地自容。我前后把这本书读了3遍,也觉得是部好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莎翁的语言更是飘逸细腻,出神入化,意达心肺,情透骨髓,时有吟诵太白之诗的幻境妙觉,一些经典隽永美句更是闪现哲理、耐人寻味。但说实话,真的没有从哈姆雷特身上观照出多少自我,也真没有看到什么封建阶级斗争、黑暗势力统治、人文梦想闪光,更没有联想到“恋母情节”“替罪羊”之类的心理暗示与原始献祭。

估计是自我“功力”着实不够,加之属于线性思维模式,领悟不出其博大精深,这看来是十分肯定和万分必然的。不懂反而正常,佛道儒释深奥玄妙,琴棋书画意接千古,梅兰竹菊通情达义,日月星辰照烁古今,哪一个又是真正懂得过的。人啊,看到啥说啥,想到啥说啥,认为是啥就说啥,真实的反映自我,既便是错的,那也是自我的,并且我们也只能明白自我明白的。

在我的眼里,这只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惨死,叔叔篡位,母亲嫁给叔叔。回国后,父王鬼魂诉冤,他精心准备复仇,经过戏剧展现父王被害过程,证实了叔叔和母亲的谋杀行为,用装疯和修改信件躲过叔叔的加害,几次犹豫徘徊错过刺杀良机,期间误杀了爱人的父亲(奸臣),爱人跳河自杀,爱人的哥哥复仇,最终在叔叔的计谋下,与爱人哥哥比武对决,两人中毒剑身亡,母亲误饮毒酒死亡,哈姆雷特临死前刺杀了叔叔,完成了复仇。真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如果说感悟的话,人间善与恶同在,没有恶也就没有了善,正因为恶的存在,才折射出善的光芒。哈姆雷特的朋友,有两个完美背叛,协助叔叔加害于他,有一个忠诚友谊,愿与他共同赴死,这才是现实,也是真正的人间,没必要惊叹,也没必要惋惜。联想开来,这世间也没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善恶因果不虚,仅仅是鼓励人们行善弃恶而已,反倒是“好人不长命,恶人活千年”的事例举不胜举。善恶之分,视角不一样罢了,换个角度善恶也变得模糊了,仅存的是那颗不可欺的心。心安即是善之果,也是善的福报,此外所求皆奢侈、所得皆意外。

生存还是要死亡,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把命运那无情的毒箭来默然承受,或是挺身而出去与那人世的无涯的苦难进行搏斗,这其中哪种才是更可贵的行为?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上帝的杰作却时刻纠缠徘徊于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是啊!如果生存是人类唯一意志的话,那又何必去在意那世间的善与恶、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一切只要围绕活着的本能行动即可,这样反而清晰简单了,目标明了,行动必然坚定。可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比那跪乳的羔羊、反哺的乌鸦、舐犊的老牛、护崽的虎狼反倒不如,枉辜负了造化给予的智慧与情欲,倒不如抛了思想和欲念,裸身奔向大自然,回归原始的野性来得痛快。

这样活着了无了生趣,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人不应当是这样的。是啊!还是披挂上这所谓“人”的装备,拿起情感之予、理性之盾,来与人间的苦难作个决斗,论他个是非,争他个长短,活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这样活着大义凛然、意气风发,或为了梦想,或为了自由,或为了正义,哪怕是为了私欲,为了罪恶,为了仇恨,不管怎样,总是寻了个活着的目标追求下去,赋予了人存在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这样的活法是有代价的,最高的代价是生命,斗争中随时会应对死亡、走向死亡,而死了人也就消失了,这时人们就会想,这一切值得吗?连生命都没有了,追求的还有意义吗?所以,又回到了“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的逻辑起点,你会怎样选择呢?

如果一个人只用一把小小的刀子便能够把自我的一生来结算,那么有谁愿意忍受世上的一切苦难,人世的鞭挞和讥讽、压迫者的欺凌、傲慢的冷眼、被感情轻蔑所受的悲痛、法律的迁延、蛮横的官吏和杰俊人士费尽周折所换来的小人的轻贬?若不是因为对那不曾有人能够回到的神秘之国的畏惧,对不可知的死后的担忧,谁愿意呻吟流泪于困劳的无奈的生命重压之下,背负着如此的重担!

我们之所以甘心忍受目前的折磨而不愿飞向我们不所知的世界,正是因为它瓦解了我们的意志。我们在重重的忧虑之下变成了懦夫,拘谨的思维在我们散发着光芒的决心之上把一层灰色覆盖,而在这一种思维之下,再伟大的事业也会所以而退步,行动已没了本身的意义。

人活着,就时刻应对这个终极选择,每一个决定都是在寻求生存与个人意志之间徘徊,选择生存就偏离了个人意志,选择个人意志就增加了死亡概率,在夹缝中前行,时而妥协,时而斗争,这也许就是每个人的生存状况。当生存与意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极致的话,就是生死的考验。哈姆雷特告诉我们,“活着的人总是要死的,无论谁都将从生存的时空迈入到永恒的宁静,你明白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怀着这样的思想,他做出了自我的选择,走向了死亡的归宿。

《哈姆雷特》是一座高峰的话,我只在山底。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3遍仅仅是个开始,攀上峰顶,路漫漫其修远,吾亦将不懈求索,在认识哈姆雷特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2

依我之见,哈姆雷特之延宕一是使这个角色更贴近于真实的人性,二是出于剧本创作和戏剧表演的需要,恐怕哈姆雷特必须得一直戴着“延宕王子”这顶帽子了。

我们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择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就象哈姆雷特所说的"Thingsstanding thus unknown , shall live behind me !" 或许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是象"to be, or ……此处隐藏10598个字……死后,只会化为枯骨,回归尘土,不管生前的地位如何,《哈姆雷特》中墓园的情节想要表达的思考,大概也是这样。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2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哈姆雷特》因为恨而导致了悲剧,因为恨而导致了湮灭,这是令人哀叹的。可这悲剧可以避免吗?杀父之仇,向来是不共戴天的,忍耐下去,不如自裁。

唯一可以避免这场悲剧的方法,只有克劳狄斯当初抑制住自己内心的贪婪,不去对自己的兄长下毒手,但他与王后的感情能让他不那么做吗?王后的背叛令人不齿,但先王如若不是好大喜功、终日忙于征战的话,自己的爱人又会爱上一个不如自己千万分之一的男性吗?这些都是不可考证的。但智慧的莎翁还是给了一些提示,他安排了福丁布拉斯这个角色,与哈姆雷特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是王子,前者本要忤逆王意、发动战争,但最终凯旋而归;后者则先后失去了自己父亲、爱人、母亲。

剧本最后,福丁布拉斯说道:“把哈姆雷特像个军人似的抬到台上,因为他要能登上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这让笔者不由得浮想联翩:对于悲剧的主角哈姆雷特来说,是否存在另一条不同的道路呢?

剧本里的“现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3

有一句谚语为:要等草儿青青,马儿早已饿死。

在哈姆雷特的台词中只出现过这句谚语的前半句,并没有提及下一句的内容。当读完《哈姆雷特》全剧后,我们会明显意识到这是一部悲剧,作为主角的人物在结局中都以死亡作结,可以说哈姆雷特也是为报父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是我,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在做梦似的,忘记了杀父的大仇;锐让一个国王给人家用万恶的手段掠夺了他的权位,杀害了他的最宝贵的生命,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我是一个懦夫吗?谁骂我恶人?谁敲破的脑壳?谁拔去我的胡子,把它吹在我的脸上?谁扭我的鼻子?谁当面指斥我胡说?谁对我作出这种事?”

哈姆雷特像此类的心理独白不在少数,对于自己的杀父仇人,他在犹豫着,迟迟不肯动手,错失了很多好时机;对于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他也在不断质问,他意识到自己的柔弱和忧郁,宝贵的时间多半用在了思考和等待中;他对时局和现实有着较为敏感的观察力和洞见力,可他的行动总远远滞后于思想,我不否定他对“人”、“人的优缺点”等问题有着个人独到的见解,可他最终葬送了性命才勉强实现了夙愿。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4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一直幸福生活、心地纯善的丹麦王子叫做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感到非常悲痛,可是,更让他无所适从的是,他的母亲,格特鲁德,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就转而嫁给了哈姆雷特的叔父,现任的国王。

哈姆雷特感到非常的悲痛和不解,为什么母亲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忘记悲痛转而投入叔父的怀抱。

一直到有一天,他从父亲的鬼魂中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原来,父亲死于一场由叔父主谋的谋杀。他感到非常的愤怒,自己的认知被深深的震撼了。为了帮父亲报仇,哈姆雷特决定要将国王杀死。

因为和叔父的势力悬殊太大,哈姆雷特先是装疯卖傻降低敌人的警惕性,尽管国王和王后多次试探,哈姆雷特都没有让别人发现他的真实意图。可是已经作为国王的叔父却还是想要哈姆雷特的生命。

最终,国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哈姆雷特和国王同归于尽,王后也因为饮下毒酒而死去了。

哈姆雷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初的时候,哈姆雷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可是当他的母亲在父亲死后不久匆忙改嫁给叔父,又从鬼魂得知父亲的死因时,他对世界产生了怀疑,他变得混乱和迷茫。他决定要为父亲报仇。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我相信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的,智慧的勇士,他在敌我力量悬殊时没有鲁莽行事,对鬼魂的话也没有立即听信,而是通过改编戏剧的方式来试探国王,验证鬼魂的话的真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5

在征战挪威成功后,本要迎接胜利的喜悦,却得知丹麦国王---自己的父亲,被自己恶毒的叔父下毒致死,在国家盛时离开了人世。而雪上加霜的是,纂取王位的叔父娶了自己的母亲,成为新国王。夜深,父亲的鬼魂穿着甲胄将这些真相告诉了哈姆莱特,至此,哈姆莱特深受打击,甚至只能装疯,谋划着杀死叔父的一系列事。最终,在一场剑术比武中,阴险的国王被哈姆莱特灌下毒酒,而哈姆莱特也被对手的钝剑刺伤而死。英雄总是肩负着悲哀的命运,哈姆莱特也不例外。因为意外刺死了大臣波洛涅斯,从而间接导致了叔父对哈姆莱特的仇恨。

在战场战无不胜的将军,却必须面对自己亲人的叛变和凶狠,不得不说这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无论是谁经历这样的遭遇,都会性格大变。走投无路的哈姆莱特,只好假装成疯子,想方设法为父亲报仇雪恨。其间,他放弃了爱人奥菲利娅的爱情,甚至眼睁睁地看着她被下葬,离他而去,心中的悲痛与无奈显而易见,却只能默默忍受,继续等候报仇的时机。这一切对哈姆莱特的打击,使他更加坚定了报仇的信念。父亲离世,母亲改嫁,误杀大臣,爱情消逝,与昔日的好友反目成仇…很难想象普通人经历这一切后,还能留在世上,坚持自己一概的气魄,坚持复仇之路。

身为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所能做的只有隐忍。“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的。”这样的句子,透露出哈姆莱特怎样的气概与胆魄,透露出他与生俱来的身为君王的无比的骄傲。《哈姆莱特》又叫《王子复仇记》,生动刻画了哈姆莱特一步步知晓真相、计划复仇、实行复仇的事情发展线路。也许,正是因为哈姆莱特身上不服输、不向仇人妥协的气质,上帝才赐予他身为君王的骄傲。我想,他继承了父亲身上一切的优点,才能在面对仇恨时即使内心布满恨意,也不表露,而是一步步静等时机。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人的意料,他误杀了爱人的父亲,导致了昔日好友的仇恨,以及爱人的意外死亡。跌宕起伏的情节令人为他捏一把汗,最终,令他仇恨的叔父死去,自己的母亲也不幸去世,而哈姆莱特自己,也为复仇付出了生命。哈姆莱特的不幸,不仅因为亲人的背叛,更因为自己的鲁莽和冲动。因为复仇,他失去了宝贵的爱情和友情,甚至是亲情。然而他身为君王,却别无选择,也许在计划和密谋漫长的复仇之路时,他早已料到自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他还是像勇士一般,挥舞着利剑,和身为君王的骄傲,将自己的仇人送入地狱。

《哈姆莱特》告诉我们,如果人生选择了一条路,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便永不回头。莎士比亚悲剧中,多是这样肩负不幸命运的伟大君王。我从哈姆莱特身上,学到了面对现实中不幸的隐忍和背后付出行动的必要性。哈姆莱特历经坎坷,暗中练习剑术,默默等待时机。终于,在和好友的比试中,趁机成功复仇,达到了目的。现实生活中,面对建立的目标,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我都应该用行动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目标的实现。而这条路上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考验着我的耐心和意志。我会翻山越岭,克服重重障碍,带着君王的骄傲,迎接胜利的曙光。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