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终于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了。这本书是美国艾德勒和范多伦一起所著。内容艰涩难懂,耗尽我的所有精力。现针对这本书所学写下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阅读分成四个层次:
一、基础阅读。
二、检视阅读。
首先对本书进行了检视阅读,看目录,看重要片段,学习了粗浅阅读。在这个层次中,我学习了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学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这部分的阅读我兴趣盎然,读得懂也读得感兴趣,自我感觉进步也较快,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分析阅读。
这是最难受的最煎熬的一部分阅读了。读得痛苦莫名。读完这一章节后的一个总结,我倒是看懂了,现记录下来:
1、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事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看完这一个小结,我恍恍惚惚对分析阅读有了一些了解。但就是不明白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说这么做的理由令人读着很困难。另外其实自己心里很明白,这么多的书,优劣不等,我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读一本书吗?后来,作者又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读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读小说,强调的是快;读诗,大声读出来;读数学,像读一种语言。心里因这些关照而放下一颗心,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用分析阅读,接着往下读的时候作者又告诉我,一本能提升你的书,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
四、主题阅读。
它有五个步骤:1、找到相关的章节。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3、厘清问题。4、界定议题。5、分析讨论。
这一本书真正提升了我,不仅让我了解的读书的若干方法,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采用书中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读完整本书以后,觉得自己确实进步了,读其他的教学类书籍和杂志,就跟看小说一般的轻松,而且确实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当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地方,文字的堆砌,明明熟悉的字,却让人无法理解,还有一个外国作家的写作方式和我们中国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我再次的阅读。这种头脑的风暴在下一次空闲又有承受力的时候让我再来一次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2言归正传。《如何阅读一本书》不用俺说,这本书的名气已经如雷贯耳,它太久远(初版1940年)又太经典,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图书馆,看到他们的年度阅读排行榜,这本书稳稳位居第一。
怀着膜拜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怎么说呢,可能是自己已经多多少少学到悟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所以,并没有太过惊艳,不过这本书验证了我一些读书方法和观点的合理性,还是很开心的。简单捋几条印象深刻也比较重要的点。
一、一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常识,您觉得应该怎么开始阅读一本书呢?您可能要笑了,那当然是直接拿出来书翻开第一页正文就开读喽。如果您真的这样认为,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别想抬杠,就问你是不是读完一本书,常常有列不出提纲,画不出重点,拎不出主线的毛病?别不承认,有就对了,这一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呢?首先把华丽的封皮撕掉扔垃圾桶(本人做法,谨慎仿效),看看封皮和封底,有的会有字,比如这本书,就有一段短小精悍概括整本书内容和价值的特别经典的一段话,非常重要。
(这段话附在这里: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开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后面不写了,有机会你们自己看吧。
其次是,读作者简介、序言、以及后面的附录等,这些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序言,里面一般会交代作者写作的目的、书的框架,以及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作者对读这本书的建议等。
再次便是目录,目录一定要认真用心读,而且我认为要读上几遍,从章节标题到章内每节的标题,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直到合上书自己能说出来这本书的大致逻辑和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一本好书,作者的逻辑都是比较清晰,目录设定就很顺。反过来,如果目录不咋地比较混乱,这本书的质量也可见一斑,目录是衡量一本书优劣的很重要的标准。
接下来便是正文了。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整本书四个篇章,其中三章写了 ……此处隐藏8580个字……读书四问”:第一,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二,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第三,这本书有没有道理?第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回答第一个问题,读者应明确本书类型,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列出文章大纲,并对每一大纲列举出新的纲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读者不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主旨。第三个问题,这本书有没有道理,其实就是就对这本书的评论,应注意的是,赞同和批评都应有理有据。第四个问题在于书本与读者的联系,即读者要学以致用。此外,除了这四个必要问题,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应时刻提问,主动发掘知识,达到创新。
在阅读时,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时略读,何时精读,略读应怎么读,精读又应怎么读,如何做笔记,怎样画思维导图,主食、美食、果蔬、零食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最后,阅读最重要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学而创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3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
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4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如报纸杂志,容易读懂,能增加资讯量,但不能增进理解力。因为在那之前水平已经相当了。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一开始水平就比读者高一截,能给予更高层次的启发,增进读者的理解力。相对而言,后者更值得做。读者追求的不同目标「为了消遣or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不同的阅读方式。任何一本可以增进你理解力的书,也能达到消遣的效果,但倒过来很难成立。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基础阅读。能认字,摆脱文盲状态的层次,小学时期就能做到。
第二,检视阅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从表面观察一本书,如15分钟读完一本书,但它并不是指简单随意浏览。因为资讯泛滥,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阻碍。所以检视阅读很有价值的,因为有些书完全不用孜孜不倦的从头读到尾。
第三,分析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咀嚼消化一本书。
第四,主题阅读。阅读很多相关类的书籍,而不是一本书。列举这些书的相关之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5陆游曾在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只是获得纸上的信息就够了,要发挥阅读的效用,就要付诸实践。学而用、学而思、学而传,就是在对不同的书籍带来不同效用的实践。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印象最深刻。
这两句诗是对"阅读"的最好的诠释。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读了那么多书,后来还是忘了,那读书的目的在哪里?”,我也看到了土豆老师的回答,才知道原来读书会忘记是个不好的现象。
读过的书怎么会忘记呢?如果会忘记,那就说明,你不会读书,你不是真正读书。只有水过鸭背才会忘记。
我以前也是跟知乎提问者一样,认为书中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直到这段时间我加入了这个写作课,看到了老师的回答,才知道自己多么不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