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03 07:41:40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实践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践论》读书笔记1

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蕴意深刻,内涵丰富,对于纠正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进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给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实践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提高自己对于人生、世界的认识,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文中,作者用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认识的过程,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至此,认识运动还没有完结,毛泽东同志在文中指出:将预想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从认识事物,到形成正确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再将这种想法投身于实践中,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作者曾说道,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

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还有就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就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就好像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刻思考。

文中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就说明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从经过我们缜密推理和判断的抽象思维中,我们往往能获得更加可靠的答案。

文中说到,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正如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有个成语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

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文章的最后也写到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的,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我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其中的现象,从而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当这种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时,就可以用它反过来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产生巨大的实际能动作用。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

而从全文来看,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出发,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要用认识来能动的作用于实践,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进程中先后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的正确性。

不仅如此,《实践论》对于我们自己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要走入社会,走入企业和公司,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保持严谨的心态,不能有麻痹大意的思想。同时,我们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必须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在绘图设计产品时如果没有按照标准尺度和规范随随便便,下一步的加工就无法进行,再多的心血也是白费。而在大学生活中,我觉得我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实践就永远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事实的真相和本源。虽然实践第一,但是不能忘记,理性认识的获得,还应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收集、提炼和推理的基础上。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诺大的大学宝库里找到自己想要的,获得自己想学的,同时也要总结自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如此,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以后在大学毕业后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

总之,《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

《实践论》读书笔记2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 ……此处隐藏13026个字……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14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实践论》读书笔记15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尙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茖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茖侧面各侑其特点,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侑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茖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转化的时候,都侑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当着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們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尙述這些要点,我們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侑经验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尙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這篇论文告诉我們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這篇论文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可作为我們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实践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