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29 00:17:42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合集15篇)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以当时英国社会现实下的资产阶级婚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讲述了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费茨威廉·达西,简与宾格莱,夏洛特与柯林斯,以及丽迪亚和威克汉姆等几对资产阶级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故事。与其说是“婚姻爱情”倒不如说更主要是婚姻,因为所有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有着很明确的目的和结局,那就是婚姻。正如开卷第一句话所说:“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而这里所说的“婚姻”是与爱情无关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占有欲泛滥成灾后的社会现象。对于这种占有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无节制的、病态的人类本能,它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可以概括性的将其划归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赤裸裸的财产占有;另一种是肉体上的占有。这两种不同的婚姻动机也决定了不同的婚姻关系,前者如夏洛特与柯林斯,后者如丽迪亚与威克汉姆。夏洛特在与柯林斯的婚姻中得到了房子、花园、家具陈设以及稳定的收入,并且对打理这个小家乐此不疲。这样的生活看似幸福美满,然而其背后的真实却被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一语道破:“只要把柯林斯忘掉,其余一切都很舒适融洽。”在婚姻所能带给妻子的乐趣中,恰恰没有丈夫的一席之地,这难道不是金钱对人类的绝妙讽刺么?再说丽迪亚与威克汉姆,他们的结合大可以看做是一个笑话、一个与夏洛特相对的极端——一切都是性冲动的使然。

与前两对婚姻相比,伊丽莎白与达西以及简与宾格莱的婚姻则显得高尚得多,然而作者并不是完全没有讽刺的意味。譬如说简,她在这场爱情与婚姻的追逐中是完全没有主动权的,不管她是多么的美丽,多么有风度有教养,只要没有可靠的收入,一切都是枉然,她的幸福在那个铜臭四溢的社会中也变得岌岌可危。更何况她所倾心的婚姻对象——宾格莱,是一个胆怯懦弱到完全失去自我的可怜绅士。简的单纯善良与宾格莱德温和小心,经过奥斯汀绝妙的夸张之后变成了典型而真实的性格缺陷,这些缺陷与当时社会的肮脏规则共同成为导致二人婚恋险象环生的元凶。所幸,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一点是颇令人欣慰的。但悲观一点讲,谁能保证那些缺陷不会再之后的生活中将他们的婚姻推向灭亡?

奥斯汀对伊丽莎白与达西的讽刺大约表现在小说的主题——“傲慢”与“偏见”上。我相信作者对于这两个主人公是完全没有恶意的,我更愿意将这种讽刺理解为跨过人物的,对于社会的揭露。正如达西所说:“虽然父母本身都是善良人(特别是父亲,完全是一片慈善心肠,和蔼可亲)却纵容我自私自利,傲慢自大,甚至还鼓励我如此,教我如此。他们教我,除了自己家里人以外,不要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教我看不起天下人,至少希望我去鄙薄别人的见识,鄙薄别人的长处,把天下人看的都不如我。从八岁到二十八岁,我都受的是这种教养??”达西的傲慢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傲慢,更是整个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傲慢,是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虚伪阴冷的背影。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更多也是来自于礼貌、风度之类。这也恰恰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淡漠——很少有谁能走进谁的内心。

就表面来看,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格莱的婚姻都似乎冲破了财产与社会地位的禁锢,是对于社会制度与落后婚恋观的反抗与破除。其实不然,因为从本质上讲,这两对婚姻依旧是基于相同的阶级地位的,用伊丽莎白的话来说:“他(达西)是一位绅士,而我是绅士的女儿。”我想,这大概也是奥斯汀对于资产阶级婚姻自由之本质的揭示:“从本阶级选择”。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为伊丽莎白与达西爱情的成功而欣慰,而伊丽莎白的美貌与智慧也是她成为了众多女性读者心目中的楷模。

除了达到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现实的有力揭露外,我认为《傲慢与偏见》更大的成就在于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小说中形态丰富的婚恋观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意义。而这些也将是每个人在生命之旅中必将追索的问题。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2

一提简·奥斯汀,便会想到热闹的舞会、优美的乡村、和一群热衷讨论男女婚嫁的人们。在简不多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最为读者喜爱。

乡下的人们生活单调,缺少舞会和购物商场的娱乐,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最大的不过生老病死,男婚女嫁。所以小说一开头就说,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中反映的十八世纪末页社会风俗:女子超过二十三岁就会被认为是老姑娘;家里有多个女儿的,按礼节,大的没有出嫁,小的不能出来参加社交活动;女儿没有权利继承地产、房产,只能拥有嫁妆或者凭借父母遗嘱分得一份遗嘱;长子继承制;教会拥有很大权力;商人社会地位低贱,拥有世袭爵位的人享有绝对的贵族地位。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众位读者早已知晓,机智聪慧率真漂亮的伊丽莎白嫁给了成熟深刻富有高雅的达西,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公主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作者简·奥斯丁看来怎样的恋爱是完美的?每一个结局美好爱情故事都承载了作者的爱情梦想。

电影《成为简·奥斯丁》中,才情满满的文艺女青年简,与年轻俊秀的律师相爱。在俗世的眼光看来,简需要嫁一个颇有家财的男子方能过上优裕生活,保持时常阅读的闲情;而贫穷的律师也需要娶一位家底丰富的女子才能改善生活品质。因此,简一生未嫁,而律师遵从家人建议娶妻,并给自己女儿起名为奥斯丁。

在两人相爱的过程中,简正在从事《第一印象》也就是后来的《傲慢与偏见》的创作,那么这部作品无疑是简·奥斯丁对自己爱情完满结局的梦想。一个女子拥有才华、气质、美貌却贫穷,必得有一个阅历丰富、品味高雅,物质充裕的男子相配。

对比简和伊丽莎白,可以发现她们有不少共同点:富有才华但又固执,率真美貌又不肯轻易认输,没有请过家庭教师依然获得了良好的修养,绝不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

在简·奥斯丁自己的爱情中,是因为两人物质不充裕而无法圆满,因此她深知爱情不能无所依。因此她借魏肯和夏洛蒂让伊丽莎白明白有一个令人气恼的信念:容貌英俊的年轻人同相貌平凡的年轻人一样,也得有所依靠才能生活。

伊丽莎白坚信只有遇到意气相投的人,婚后才能得到幸福,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由此幸运。好朋友夏洛蒂嫁给了趣味无聊、阿谀奉承的柯林斯,她在心里是有点看低她的。但夏洛蒂告诉她,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财产不多的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出路,尽管对能否得到幸福毫无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免于贫困的避难所。对于夏洛蒂这般从不曾美丽,也不拥有聪明智慧的女子来说婚姻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

即使贫穷,拥有美貌与智慧也是 ……此处隐藏14221个字……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妇女地位低下。妇女没有工作、没有得以维持生计的能力,只有依靠婚姻这条路来为将来的生活来源做打算。这是解决将来生计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可是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的资产庇护下得以生存。因而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是自己出身贫寒。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时代的婚姻典型,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现实、生存、理智……”这些词汇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每时每刻提醒你:钱、钱、钱……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但唯一没有的便是真爱,弥足珍贵!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5

好长时间没看世界名著了,最近整理书籍,《傲慢与偏见》扑入我的视野。好久没看这本书了。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兴趣一来。我马上捧起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 其实这本书,在高 一时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只是草草的把故事情节看完也就算了。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这本书中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蠢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韦翰也许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来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骗说明他是一个”愚人”。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的置若罔闻?对达西产生偏见是很正常的。我说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韦翰了。不可否认,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也装得非常”绅士”。虽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可就连我这个活在二十一世纪,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这个故事,又岂能怨伊丽莎白这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姑娘? 合上这本书,仔细地品味一番,方才发现,整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轻松幽默的格调。伊丽莎白的嘲笑讽刺,正将那些自视绅士、淑女的贵族的本来面目暴露无疑。而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儿为家庭快乐,幸哉?不幸哉?

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化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吗?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