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31 00:16:43
《道德经》 读书笔记

《道德经》 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 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道德经》 读书笔记1

摘抄:

成己为仁,成物为智,合内外一致,时措咸宜

道本平常,无有隐怪

良知发为良能,一路平坦,并无奇怪

遏欲存诚,去浊留清,层层皆有阴气消除

若认外饰为真,必惑奇途,造成异类

果然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

1、道本平常,猎奇偏矣

君子之道,发端于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圣人之道,不外于阴阳合和之道。如能顺天时依天理而动、率天性而为,使自己有所成就,便是仁,使万物有所成就,便是智,融合自身与万物的准则,使内外合谐一致,这样便能因时而动,行动也总是合宜的、没有不恰当的,这足以令人敬畏。

世人不知,道本来就是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隐秘而奇怪的。在末世时代,人们却厌烦中庸之道而追求新奇特别,这样便使人趋向于旁蹊曲径之途而不自知。如同朝廷的法度纪纲,其实都是用为化民的工具,但当今的人不这样看,将其大幅度删改;而且还喜好新人而讨厌老臣,经常更改国家的政策法度,将先代的经典楷模全部除去,这样做简直如同伤损人的元气一样严重。朝廷没有良好政治规则,民间则没了可以效法的榜样楷模,因而农民懒惰自安,田土荒芜,生出草莱也不去治理,财富的源头也会穷尽;颓废奢侈的花费越来越多,仓库里只有虚耗,颗粒无存,财力的储备也将耗空。这些,不正是象人身之中,精气的消耗磨损而不再有什么积累是一样的吗?

不重视内养、只求华丽的外表,因此服装追求极致的光彩华丽,刀剑追求精致漂亮,饮食追求珍惜名贵的食物,财物追求越多越好,却不去思考自己的根本已变得多么的匮乏,却还在期望着枝叶越来越繁荣,这样做还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在施为而无所阻碍,岂不是太难了吗?这都是由于不能随顺自然而然的天道、日常所用所行的道理而导致的。就象盗贼偷东西,藏住了头却露着尾;如同立起来的竹杆,只看到了影子却看不到竹竿,这都是在提醒修道的人被假象蒙蔽,混乱了真相的存在。大道有说什么吗?

2、与其求诸外,不如积三宝而盗天地之气

这一章里说的“介然有知”,是指“忽然一下知道”了,不用等待被安排什么,也无需做些什么打造的工程,鸿鸿蒙蒙,天地初开一气、先天元始祖气。也即孟子所说: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一念。从无所知时,忽然有知,即是真良知。这样的良知发动,要知道它并不难,难在合时宜的应用在做事上,并且能持之以恒这样做,就非常不容易了。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前即是,转瞬则易受智巧的诱惑、物欲的吸引,欲起情生,不知不觉,流于后天认知的限制里,这是顺其所往而行,所以说是可畏的。修行的人,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有智珠,胸藏慧剑,能识别妖魔,斩断情丝,从采药到还丹,皆由良知而发动为良能,则能一路平坦,无有奇怪,这就是行大道所以甚为平坦的原因。

可惜啊,大道是平常无奇的,但那些急躁的人总想快速达到功果,往往不走康庄大路,而走旁蹊小径,还自以为得道,甚至终生不悟,真是让人感叹啊。“朝”是对身的比喻,若要修饬此身不至于覆灭,必须闲邪存诚,而后,能人欲才能开始尽为去净、天理才能得以完全。久久如此,灵光焕发,心田何至荒芜?精神团结,仓廪何至空虚?无须文秀而自然有荣华,无须精美的饮食而能饱足,又何必追求华美的服饰、名贵的食材?况且,自心慧剑锐利,身外的利刃无须使用;精气神三宝俱全,生命的能量便用之不尽。象这样,真的能盗取天地灵阳之气以为丹。今世之人不然,不行中庸之道,而越来越趋向走邪径,一身的尘垢,除不胜除;而且由于妄作胡为,招来凶祸,导致元阳尽失,尘垢与纷乱此来彼往,心田鲜有空洞了灵之时,变得荒芜至极,如此,关窍岂不会被完全闭塞上了吗?力倦神疲,毫无充盈之象,财力缺乏而只能哀叹,精气都被耗尽了。追求外在的荣耀,而文采是将;追求利剑的锋利,而腰带是尚,也已经是末节了。与其挑剔饮食、快意于珍贵佳肴、追求富裕的货财,不如象学道的人那样,巧妙地利用机关,盗回元气,固守内在而不发越于外在。《易》曰:作易者,其知盗乎?就是这个意思啊。如果放弃它而追求别的,身命会越来越离散,岂敢再云大道?

有些注本说,“介然”那几句,是倏忽间有一线之明,何尝不是真知?但是要验证它实践它,常受限于方法,因此说这是可畏的,这说明大道的实践是不易的。下一节,言说学者不追溯本原,夸大粉饰而不追求真迹,好其虚名,只是见影不识真,得其相似而不得其本来,所以说是盗竿。这样的理解也是对的。

古来,凡是有道的人,肌肤润泽,毛发晶莹,这类效验,凡人中也都常有,是未尝可以用来做定论的。另外,炼精炼气,阳火一临,阴霾难固,如同霜雪见日而融化一般,有神火一煅,陈年老病都化为疮疡脓血,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这种情况不但初学的人会有,即使到大丹还时,也有变化,三尸六贼,流血流脓,臭不堪闻。只有心安意定,在道理上能信得过,在经典中参得真,足矣。必要知道遏欲存诚,去浊留清的道理,层层皆有阴气的消除、阳气的潜长,学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除此之外,不要说身体光荣、行步爽快这些,不可以当做什么终极成就,即使是能飞空走雾、出鬼没神,霎时千变,顷刻万里,也不以当成是大道本来。那些奇奇怪怪的效果,于异端邪教、剑客游之类都能炼习,不要误认是真理。如果将外在的表现当做是本真,必定会受到奇途的盅惑,变为异类,可惜一生的精力啊,竟然用于旁门左道,本欲出世却堕入三途六道,这不是令人痛惜吗?

太上此章,是教人从良知上体认,才能无所差误。可惜当今的修士,只追求容颜细腻、身体康强,哪里知道外务劳役身心,会致使心田荒芜、精力空耗,先天精气伤耗得多,后天所具,又有什么用呢?果真能使内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采。与其驰逐于外在而夸耀饮食,莫不如求之于内,宝精裕气。当内财充足,外财也自然会完备。同样是盗,为什么不盗天地灵阳之气,而去盗圣人修炼的虚名呢?(是不是傻啊?)

羽谦读后感:

——行于大道平常二字做起来真是不易,安全的冗长的盘山路与隧道垭口,怎么选?家常饭菜与风味佳肴,怎么选?食疗与药补怎么选?内补气血与外打美容针,怎么选?传销式的短期高回报投资,稳赚的项目,做不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如果被人笑问“你是不是傻”,目前只能默默地“呵呵”,在我这个年纪,再有十年,就可以看出来到底谁傻了。不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此,在内炼的方法也是这样,踏实行持,遏欲存诚……,依祖师心法去做,内景十分平稳,气息也安和顺畅。安全!

——去浊留清在去除陈年固疾、阴消阳长的过程中,确实有些有趣的现象。我曾连着半年多左右眼轮着起针眼,去年开始排气味很重的气 ……此处隐藏15768个字……本,静是躁的主宰。所以聪明人整天出门在外到处走,始终不离开辎重,虽然走了很多路,办了很多事,还能够轻松地坐下来,从容坦然。可是为什么万乘之王,看重自己的身体却看轻天下呢?轻视重点任务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控制。

【延伸解读】

自然界的规律,如树根比树梢重。老子这里强调做事要区分出轻重来,把握重点。要明白哪些是事物的根本,是重点任务?哪些只是做事情带来的结果,是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和我们追求的目标。两者必须区分出来,抓住事物的根本,结果是轻的。如中医治病,就要抓住本质重点,不能光看症状,而是要清楚病因。身体是根本,事业只是身体的附属。为了身体要懂得拒绝,不要为了工作拼命熬夜。为了工作以及工作带来的虚名而熬坏了身体不值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躁,狂躁的意思。人的躁动状态是不正常的,只有静能够把狂躁控制住。当我们内心清静的时候,躁动就会慢慢平静。这一点在军事上有特别多的例子。曾国藩打仗被称为打呆仗,称为“又笨又慢平天下”。他每到一地,安营扎寨,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从来不出奇兵,就是以静制动。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时也一样,他知道诸葛亮粮草不足,急于速战速决,所以他任凭诸葛亮怎么挑战、羞辱,他都不急不恼。他知道诸葛亮着急、躁动,直到把诸葛亮拖垮、累死。诸葛亮一死,就没有谁是他的对手了。当然流传下来的经典战例多数是出奇兵的例子,但实际上它在所有战争中的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的仗还是稳扎稳打,以静制动的。

君子,也有作“圣人”的,因为圣人是得道的人,就不用拿出来比喻了。君子,指的是聪明的人。辎重,指装粮食、行李的车子。古代人出门都是要带粮食的。辎重虽然是负担,但它是生活的必须,离开后可能会饿死。燕处,轻松地处置。昭若,轻松地完成。老子这里强调的是有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放弃它(用辎重来比喻)。作为领导者要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光掠影、虚幻的表象。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公司就是你的辎重,最重要的东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生活中一定有东西是最重要的,是基础,我们千万不要离开它,放弃它。譬如选择职业时,最好能够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擅长的行业;二是你所做的事要对众生有利的;三是要坚持,坚持十年以上必有成果,必定成为专家。

万乘之王,就是君主。君王为了自己的享乐而不重视天下的治理,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层出不穷,最后天下百姓遭殃或者失去天下。有的公司领导认为功成名就了,常年不在公司里呆着,到处去爬山,出国游玩。当野蛮人来敲门的时候,回来应对时惊惶失措。一个普通老百姓犯这点错误可能问题不大,但作为万乘之王的后果就很严重了。

轻则失本,就是只求结果,忘记为什么追求这个东西。如孩子学钢琴,忘记钢琴本身是为了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享受美的过程,但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学,孩子一弹钢琴就头疼,孩子根本无法感受其中的乐处,这就是失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 读书笔记15

纵观《道德经》,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可谓博大精深。数次读罢,仍多有不解之处,然只窥冰山一角,亦觉受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一书,“道”一字贯穿全文,可谓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说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实际上不可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道有所言说,所以勉强给它一种代号,称之为道,就我理解,类似于西欧哲学中的“逻各斯”(仍有区别),即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经》向我们传授了许多有关道的感悟,教导我们如何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指导个人行动来全生避害。而关于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过分作为。

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物极必反,所以过分作为必将适得其反,老子举例说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确做法为“袭明”,既“将欲弱之,必先强之”(第三十六章),“袭明”的通则冯友兰先生解释:“想要得到的东西,须从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故而欲强,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然富而不贵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们过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记》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醉,便有欲,欲,则有求,求,必缺静,躁,终将过,过,犹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所以,必须清心寡欲。

关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贤,不使民争(第五十七章)”,既必须摒弃虚名,而后《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无为。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国平先生说:“人应该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人,名利只是优秀的副产品。”少私寡欲是一种静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贫,不受名利困扰,安心工作,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静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为,还有谦逊,这样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君子谦逊行事,谨遵天道,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管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就到了前进极限,艾萨克·牛顿说他感觉到他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对于海的认识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对于人类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综上所述的德性,无为、清心、谦逊后,人自然会有淡然超脱的心境,宠辱不惊,善利万物而不争,于品格修养,有“唯之阿之,相去几何?善之恶之,相去若何?”(第二十章)的淡定从容,这种君子会以自身为辐射中心,带动良好的风气,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不仅抑制了自身的轻浮躁动,也会令周围人心向往之。宠辱不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子自知浅薄,读罢《道德经》略抒己见,为免贻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道德经》 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