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很多本书,最喜欢的当然是《唐诗三百首》了。他虽然没有童话书读起来饶有兴趣;没有科幻书读起来那样惊险刺激;没有历史书那样精彩;却蕴含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有唐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悲哀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情绪好起来了。如果以前大受挫折,之后又东山再起,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压力太大,被人排挤,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惯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会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这天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适用!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让我们自他们的诗中找到一种寄托,一种鼓励。
然而,毕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时空距离,是我读起来,由于语言与时代背景带来的障碍,总还是会觉得有些语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所以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就让我们从此刻开始,读唐诗吧!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2今日的“诵千古华章做少年君子”诗词吟诵会让我感慨万千,我不禁想起自我那本读了千万次的书——《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不很厚的书,但每回读,总是感觉沉甸甸的。那一首首诗歌,丰富,风格鲜明,让人爱不释手。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许多诗歌的思想却穿越时空,从遥远的古代向我们款款走来,并且将一向走下去,就像一条长河奔流不息滋润它流经的每个生命。在这条浩瀚的礼貌大河中,有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唐诗的那种大气与苍凉带给我们的心灵许多震撼,让许多人心向往之。古人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悟。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能够借鉴;古人的人生不能够复制,但能够创造。
读这本书,能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本事和文学素养,能陶冶自我完美的情操。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看待生活,体验人生。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3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对于四年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慢慢体会,许多知识还需要我继续去探讨。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骄傲的是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二位最伟大的诗人。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十分丰富。
当我读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梦想。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而感动。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昂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
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明白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认识了一个道理:我们小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抱负,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4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非常的好。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意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还有一首诗也很好,是这样写的: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到悲伤。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上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们的诗情也带到蓝天上。这首 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5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此刻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能够被称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一样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而最终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我也十分喜欢。
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其富有的韵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与江南完全不一样的荒凉遥远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突出了诗人对边塞战士处境的深切关心。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声,又仿佛来到了边塞的孤城,仿佛看见了那一片苍山峻岭。
我认为,唐诗是不可缺的,人们从中能够感受到古人当时所体会的一切,也会学会到更多,懂得更多,能够写出好文章,心胸也会开阔。从古至今 ……此处隐藏8132个字……为接下来的又一波大餐做足准备。不过这之中,还是出了一首被后世香港高中生的特殊朗诵技巧一诵成名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感觉蘅塘退士是有刻意安排过节奏的高低起伏的,几首清新淡雅弄弄青梅竹马的小乐府穿插其中,尔后就迎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打头阵的七言古诗。这一卷的七言古诗多气势滂沱,陈子昂一刀劈下,直到李白一出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连孔丘都能笑话,且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纵恣鬼魅、天马行空,就连这一卷里杜甫的幽怨都别有一番气魄。
就这么恣意潇洒地直接转入卷三的公孙大娘舞剑,我断定杜甫一定是没看过李白舞剑的,不然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大唐第三剑客的剑法定能在杜甫笔下气动八方似反掌,老夫不知其所往的。卷三多以叙事诗为主,不如卷二轻盈缥缈,但也跌宕起伏,不过记得最清楚的一句竟然是那句老是接错的“夜深忽梦少年事”,下语句理所应当为“唯梦闲人不梦君”。
卷四七言乐府没什么可多说,李白杜甫,你们两位璧人,是否还给别人留活路?李白在这一卷里巨海翻浪,腾耀转生,四万八千岁横绝峨眉巅,十千三百杯同销万古愁。一面李太白醉酒笑看人生起伏,另一边杜甫泪眼哀叹白骨无人收。
卷五五言律诗,李白用无人企及的天赋杜甫用惊世骇俗的实力继续横扫众人。李白用凌波微步加六脉神剑一般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对抗杜甫如亢龙有悔般庄严强劲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精彩夺目,堪如超新星爆发。
与此同时,杜甫用六西格玛一般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格律这回事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就是杜子美,我就是格律对仗一丝不苟,还能甩你十条街的意境。就如同颜真卿的楷书,不留一丝破绽。律诗到底美在哪里,就美在杜子美这里,所谓黄鹤楼的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有几个字平仄没对上呢,在杜甫这里,根本不可能。不过啊,杜甫还是在怀春李白,都“投诗赠汨罗”了,你还说你不是BL?
七言律诗以黄鹤楼开场,李白当初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也许就是文人之间互相捧个场,不过李白捧得了的场也是了不得,你可知道啊,李白这一辈子就没怎么夸过他的小粉丝杜甫啊。杜甫哭晕在厕所,李白这个傲娇受。李白的七律的确不如他的其他诗体出彩,可能也是因为七律规矩太多,不够潇洒恣意吧,李白不像后来的苏轼,虽然豪放派,其实条条框框颇多内心扭捏,李白就是真的I don’t care,就算care也要装的I don’t fxcking care。李白不在,便是杜甫一人的专场了,中途穿插几个白居易李商隐,弹弹锦瑟,思思华年。
然后便到经典频出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了。首首都是儿童必背,王维在这里光彩万丈。王孙啊,你到底归不归?而白居易也用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问话,短暂达到了杜甫的高度。可以说这一卷是流光溢彩的,就像天龙八部少室山外的大战,悉数登场,各显神通。可在故国三千里外体会万径人踪灭,近乡之时,君前落双泪,却不敢问来人。
然而来人是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缓缓缓缓走过最后一卷七绝和乐府,心情竟是波澜跌宕后的平静,刚好背景音乐随机到了巴赫的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三百首就像是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想必这篇读后感或者说书评是虎头蛇尾了,但是尾巴都是得自己琢磨的,就这样留白吧,三百首是读不完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一首好诗,牵动着我们的灵魂,带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张曼娟从四岁半开始背起了《唐诗三百首》,背出一首诗,可以换一个小兔包或小鱼包,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中,看着它们特别可爱的样子,恨不得多背几首。
“四时可爱维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细细品味,一读再读,无论是哪一个诗人写的哪一句诗,都是充满着情意的;一句诗会引起你无数的遐想,带动着你,走回了诗人的朝代,走进了那一座小村庄、那一片葵花田……。诗歌的魅力是无限的,它如同蒲公英小伞般的种子散发出无穷的喜悦。细细地解读一首诗,可以让你从悲观变到开心,让落落寡合的你也感觉到自己活着是幸福的!
那些诗人从不吝啬,总是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启示。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绪,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让我们一边念诗,一边吧烦恼和挫折踢开,还给自己一个鸟语花香的好时节。来吧,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魅力!
窗外雨声潺潺,不知这是第几个以雨入秋的秋季了。雨脚入注,隐约间一首《雨霖铃》传来,依稀记得,盛唐有一位帝王,也在这黯然销魂的雨夜,抚一曲悲歌,告慰那香消玉殒的爱人……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忆往昔,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陈子昂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扫魏晋靡艳之风,开启了整个唐朝诗歌繁荣的大门;更甚有李太白者,散发扁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此等豪迈,更显泱泱大国之风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可见杜子美雄心壮志,满腔爱国热忱;而后白乐天一曲《长恨歌》道尽君王心中无限哀愁,留给后人盛唐最后一丝媚态;李义山把酒共剪西窗烛,遥望蜀地,静听夜雨,带走了余晖中的晚唐……
喜欢读情意绵绵的唐诗,喜欢写清浅的文字,如同心中的深情与古老的诗作缠绵,留下柔软的感动。在多少次清苦的梦里,我便是唐诗里的一缕精魂,蜿蜒在每一句诗、每一份情间,我多么想真正的走入唐诗的背后,邂逅一位款款走来的诗人,彼此倾慕,把心中柔情泼墨于纸上,看天外云卷云舒,一起度过温柔的岁月。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根源,那么文学便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界的根本。唐诗就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财产。20xx年,牵挂着亿万个中国人的心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这个千年的文明古都,了却了国人的夙愿。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只是为了得到某个奖项么?
放眼今之华夏,“小悦悦事件”、“丁锦昊事件”无一不是道德的迷失,追根溯源,却是文学迷了路。纵观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穿越、言情高居前列,甚少见真正的发人深省的严肃读物,为什么人们不再深入阅读,只是一味追求情节带给我们的快感?如果只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而唐诗的境地也不容乐观。自前几年一股“国学热”掀起,市面上解词释诗的书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其中甚多无病呻吟的小女生读物,甚至有的作者连基本的文学常识也没有,这样的解读,这样的文字,却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疯狂追随,遣词造句尽力模仿,这几乎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令人长叹不能自已……
推开千年的古门,探寻传统文化的幽静之美,我们或许做不到一个下午只品一首诗词的境地,但沐浴在那静谧的氛围内,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诗绕耳边神自清,让自己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美丽,已经不仅仅是读一首诗,诵一阕词所能完成的了,而我们才是完成这个伟大梦想的源泉……
雨声渐止,楼下书声朗朗,清脆的童音撞入我的耳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翻开搁在桌角的《唐诗三百首》,无声的微笑着,落花时节又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