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书笔记1有些路啊,只能自己走;有些人啊,早晚会分离;而生命的大旅途中,注定了太多的相遇,分离,唯有淡然处之,注定的走下去,相遇不喜,分离不悲……
近来,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使我感触颇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中与父母相识,从此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旅途,我们那时是依赖父母的,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一切。但是,很快我们也像“华安”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拥有自己的小学经历,仿佛从那时我们与父母走了不同的路,越来越远,我们刚上小学时,都会像那个小男孩一样,在充满陌生面孔的环境下,一步三回头地走进了小学。这条没有父母的路上,我们才开始是爬着前进,后来我们学会了走,在上初中的时候,面对父母的叮嘱由小学的仔细聆听变成了不耐烦,似乎想脱离父母,到了高中,我们在这条路上奔跑,我们眼中充满了对未来世界的渴望,耳中充斥着流行音乐的喧嚣,似乎我们与父母之间筑起一道灰色的屏障。那可悲的屏障啊,生生的隔绝了两代人。家,本是温暖,没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言语都指向学习,是那么无奈。
也许只有我们有了儿女,甘心为他们呕心沥血时,我们才猛然想起那已垂垂老已的父母,而那时,我们没有了时间和精力去时刻回报父母他们,是的,有些路,走着走着,暮然回首,他们依然在原地等你,只不过,太远了,早已经回不去了。
那些与父母分离的路,也许有他人的相陪,但是我们最内疚的人却没有在自己左右,甚至曾经还如此厌恶,那又是多么可悲。
但是,过去了就已经过去,它们已不可能再重来,唯有淡然处之,珍惜与父母相伴的时间,不留下遗憾,方能分离时不悲,妈妈曾说:“没了我,你能照顾好你自己吗?”那是一句玩笑话,但我却没有想过,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五十年后,又会怎样,我们那时都已年过花甲,那我们的父母呢?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而那已成为泡沫,我们又会多么后悔而无奈。只是,改不掉的才叫记忆,后悔的事才会缅怀。
“目送”这一词,对于我们根本体现不到这词的痛楚,我们似乎永远站在被目送的角度,也许当我们目送自己儿女时,才会体现到当时我们父母的感觉。你静静的看着,那个人,默默的走远,人潮渐渐向他涌去,但在千万中你依然可以找到他,直至消失,消失在时间的尽头……
曾经,我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刚下班的女孩在母亲的千万央求下,为母亲买一份面包,面包店十分拥挤,当顾客们在焦急等待中议论起为自家的谁买蛋糕时,那女孩小声说为自己妈妈买时,全店都寂静了,排队的人纷纷让她先买,,她说:“马上快到了,我再等一等吧!”有人却说:“你的妈妈却等了二十多年了。”是的,也许仅是一件为母亲买蛋糕的小事,她却等了二十多年,时多么可笑而心酸。他们为了柴米油盐计较了一辈子,却唯独忘记了自己。
淡然独之,并非是让你什么都不在意,而是在拥有时学会珍惜,为自己不留遗憾,多为父母做点事吧,别让他们等太久,他们等不起。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更应坚定的走下去。
有些路,只能自己走,但请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父母在等你。
《目送》读书笔记2最近,我阅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情感细腻的人阅读的一本好书。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龙应台是一位优秀并且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阅读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感同身受,当阅读《雨儿》一文时,我不禁被作者所记录的一点一滴所感动,每天,作者都给妈妈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怀疑地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所以,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都应该抽出时间带着孩子来到父母亲的家中,做一顿母亲爱吃的饭菜,听一听父母家长里短的唠叨,然后不住地点头应和。
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的文字,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 ……此处隐藏8545个字……。
以上是翻完目录,读完第一篇时强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后的20来天,仔细阅读全书,期间无数次落泪,无数次心底有深深的触动,只是耽于提笔,渐渐的感觉也没了。8岁的陶陶见妈妈读书还落泪,也抢起书来读,一周下来竟也读了不少,还总拉着我讨论。于是,在29日晚我领她一起参加了读书沙龙,回来路上我们一起聊她幼儿园门口的别离,聊她刚入小学时的不舍,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湿润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开始就有不舍,收拾行囊时总问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后晚上搂着我聊到半夜。早饭和午饭都说没有胃口,还流出眼泪,直说不要离开妈妈,搞得我也潸然泪下。只是,我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以分离为目的。于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励她去看外面美丽的风景并画下来让妈妈也能欣赏。而且,妈妈的心和她在一起,会天天电话联系她。最终,在车站分别时,她笑了,并逗贫道,“妈妈,你要看着我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点头。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见,我方回头,回来路上,更加强烈的想起分享会上最后大家齐声诵读的那段: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中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中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去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写到这里,我决定赶紧好好做晚饭,等老爸回来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场电影,要像对孩子一样陪他开心过好每一天。
《目送》读书笔记13龙应台在这本书中说过一段话:“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看着孩子小时候的照片,龙应台不禁感叹道:时光飞逝如河;当她希望孩子能在离别前能回头一瞥,但现实中孩子坚决离去的背影令她感到心落。她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龙应台目送父亲从大学离开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及悲怜油然而生,当她目送父亲的棺材进入火葬场的炉门前,更多地让她明白生与死的课程。
孩子的成长,对于作者而言,更多带来的是无奈与孤单,犹如一只孤零零的小鹿,迷茫、失望。当她去机场接孩子回家时,她递给孩子的伞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语拒绝;当她与孩子在英国街头散步时,孩子的“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震撼、刺伤了她,她也感叹道:“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面对生死,她感叹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面对寂寞,她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面对友谊,她说:“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面对家庭,她说:“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龙应台不仅在表达亲情、友情方面细腻,她的古朴的笔风在刻画细节中也是可圈可点的。“车子骑到沙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能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反抢滩的尖锐木桩仍旧倒插在沙上,像狰狞的铁丝网一样罩着美丽的沙滩。”表面上看,这是对沙滩的环境描写,但实际上,它反讽了当今这个时代的祸乱与危险。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海滩却不能过?因为海滩上布满了隐藏着的地雷。为什么尖锐的木桩要倒插在海滩上?因为那是一国与另一国的土地纷争……她在这篇文章末写道:“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目送》,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深刻反思,它描绘了亲情,友情,用幽静的笔调写尽了世态沧桑。她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新的眼光看透人性。这是一本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死笔记,深邃、美丽。
《目送》读书笔记14《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目送》读书笔记15当我翻开《目送》,其中的《跌倒》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龙应台通过报纸上一个中学生因为受不了考试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的报道,得到了许多感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树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这段话明确的指出现在的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诉了孩子如何成为卓越的人,却不曾告诉他们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诉了他们卓越的人成功的经历,却不曾告诉孩子怎样去面对挫折;告诉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却不曾告诉他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
而这样的孩子,遇到挫折便退缩,从来不去努力,总认为不用努力,胜利的果实就会获得。于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怨天尤人,却不是通过努力去自己获得,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我觉得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更多的教育我们如何去跌倒的有尊严、如何面对挫折,而不只告诉我们这些太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