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时间:2023-05-17 11:23:54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1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号,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先生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了一家三口的快乐与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简单朴实,却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家庭悲与欢,也更会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从而产生触动,像我一样。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杨先生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脑中浮现的都是她卧病在床的身影,挥之不去;第三部分,应该说既是文章的结尾去恰恰也应该是故事的开始,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自1935年伉俪二人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最后直至他们相继去世。

杨先生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就这样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了所有人,我感动在两人留学时的爱恋,感动在喜得爱女的激动,感动在一家三口困难时的互相鼓励搀扶,也感动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杨先生的悲痛后的乐观。但我想,我最后其实最为感动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饭柴米油盐的生活。因为那像极了我的家庭,简单又平常。

5.25那天网友说“杨先生今天凌晨一点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堂团圆。先生一路走好!”往往击中我泪点的不是爱情,而是无私的亲情。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2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本书分三个章节:

①我们俩都老了

②我们仨失散了

③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摘录

1.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2.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3.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4.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

5.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7.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8.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9.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10.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11.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2.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3.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4.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

15.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

16.唯有物都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大到态人情的中之相

17.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18.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个平和而恬淡的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3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为我们平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后他们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欢;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载的时光。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刻薄了。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偶尔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赏,由衷的开心。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量。”在教育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决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 ……此处隐藏3776个字……临终前的回光返照,还像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亲情是相通的,挚爱的人永远在一起,什么都分不开。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苦难是财富,不是包袱。无论现实多么残酷,多么不公,只要仨人能在一起,能踏踏实实做学问,哪怕围坐在有一间陋室三人也能其乐融融。还有什么比一家三口一起吃饭,一起探险,一起做研究共开心的事儿呢?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许杨绛一生都是幸福的,因为她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亲情永远那么温暖,只是有人感觉得到,有人忽略了而已,人生路上不要走得太匆忙,停下脚步,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仨人幸福吧。

关于附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曾经属于三人的小幸福。其实生活从来不缺少美,不缺少幸福,只是我们太匆匆,好多美、好多幸福都在不经意间错过了。也许有一天,坐着摇椅在太阳底下,独自翻看老相片时,如电影般的过去,会让我们久久回味,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回忆。

我们仨,在一起,相守相助。你呢?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9

如果说,要我推荐一本回忆录给你,我想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早以前就曾听说过这本书,却没找到机会品读它,便一直惦记着。这个暑假,当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来阅读《我们仨》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称杨绛先生这一家三口会是最幸福的一家人。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完成的,其中记载了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一家人的合照,有圆圆从国外寄回的信,有钱老先生写的诗……一家人的所经历的笑与泪都被记录着,都被怀念着,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下了这本书,书中最后的一个章节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呀,杨绛先生定是惦念极了丈夫和女儿。

杨绛先生笔下的钱老先生是个顶有趣的人。听别人说,他一辈子都分不清左右脚,六十岁了才学会擦火柴。当杨绛先生在医院生小孩时,他委屈巴巴地跑去医院说自己在家里“干了点坏事”——不小心打翻了墨水染了邻居家的桌布,还弄坏了台灯……像个小孩一样认错。杨绛先生也没有责怪他,问清楚情况后,只是说了句“不要紧,我会处理好的”,而钱老先生对这句“不要紧”深信不疑。

这一家三口与寻常百姓家不同,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场面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奢望。三人三地,聚少离多,那时的通讯不似现在这般便捷,大多是要通过写信交流的。但是他们却是无比幸福的一家,因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爱好,甚至是不约而同地理解与包容彼此……光是这几点就已经是很多家庭难以做到的了。

杨绛先生说,她常常会做一个梦,一个十里长梦,一个老人的梦。每当从梦中惊醒,她看着身旁恬睡的丈夫,方才反应过来只是做了个梦。杨绛先生会向丈夫抱怨在梦中的他没有等她,可钱老先生说他也常常会做这样的梦。读完《我们仨》这本书,有时我也常常会想,我的父母会不会也做过类似这样的梦呢?又或者当某一天我老了,我会不会也会做这样的梦呢?可是越是往这方面想却越不敢想了,可能我在害怕着那一天的到来吧!不过我也明白,时间从来不会停下脚步去等待任何一个人,我更希望的是能珍惜眼前人。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10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就是回忆和思念。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将来进行时。

翻开书,合上书,我看见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样,是杨绛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们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杨绛先生在失去女儿后的那句:“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每每读此,我只能无力地痛心,苍白地悲凉。人走茶凉,曾经被杨绛视为“终于有了一个家”的“家”已经不复存在。

杨绛在书中苦心经营的这个家,处处都是温情温馨。那细碎微小的爱让人暖心,三心连一体,所以“我们仨儿是不寻常的偶遇。”“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个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个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为这个朴实的家,“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回忆是美好的。“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蓝天碧海终有涯,你我之情无时尽,杨绛先生将浓浓长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人间果真是没有永远。他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已经不知不觉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11

近来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深有感触。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时候,她与爱人在异国享受他乡的乐观;大半辈子坎坷飘摇的时候,她珍惜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点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亲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杨先生坚持在法国留学的那一年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我却从阿圆来到家中之后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温馨的、踏实的情感,她每每写到女儿,必是怜惜、喜爱的自豪语气。

一对可爱的父女从她的笔下跳脱纸卷,学识渊博却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脚”钱钟书,聪颖懂事却“随父造反”的杨绛“平生之杰作”钱瑗。一家三口,从年轻时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们心态平凡,只愿相聚不生离便一切满足。有爱人陪伴,有女儿承欢,这就是家,亲人离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栈,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荡着,在孤寂中充盈着。从质朴简洁的语风中走过三人的一生,历尽曲折却仅存温情。

杨先生在书中写道: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单是书中的章节名称就能够字字印证此话: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们仨。尽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读完却没有伤痛难抑、同情怜悯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羡慕不已。悲欢离合,动荡不安在她的笔下都如此顺其自然地随时光而过,甚至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更没有怨恨,没有自怜,没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间只爱侣、女儿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学问,一同“探险”,一同把玩“石子”,其乐也融融。

二人的离世,令人悲恸,却不招人绝望,这般年纪的先生,一路走来总归会看淡。曾经的肝肠寸断、心如死灰,如今却是一番无阴无晴的平静述之,平淡而不贫乏的文字怀念的是从前快乐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忆自家的气息,用一颗百岁老人沉淀的心寻找至亲相会的通途,无旁人无关,不为告白与揭露,更非写与他人博取同情与围观。

语气淡而情感挚,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够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阖家团圆。先生毫不矫正揉造作地缓缓道来,叫人牵肠挂肚。读一读这本书,在还来得及之时,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