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也选择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怎么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通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爱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属于自己的很少。怎样为自己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弃,不要离开,留在这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才看了《海上钢琴师》,是一如既往地意大利影片风格,把所有的理性思考都承载于感性的情节之上。于是开始比较,《天堂电影院》、《美丽的西西里传说》还有这部《海上钢琴师》应该如何排名?!
《天堂电影院》是唯一一部让我可以看完之后接着再看,哭完之后接着再哭的电影,尽管就连最懂我的枕边人也不了解这是为什么,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是那种感念和情怀永远地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却。
《海上钢琴师》也不例外,一个音乐天才,天才钢琴师的传奇人生,传奇里有些苍白和荒凉,一个把彼生的命运都与一艘船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仅仅相连的音乐奇才,最后与生于斯,长于斯的船一起,在海上走向终结,伴随着那一声爆炸声,或许耳膜受到的震撼远远逊于灵魂受到的震撼。
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名和利?繁华和浮世?未来是什么?用已知去探索未知,还是在没有尽头的未知前唯唯诺诺。“1900”到底是懦弱胆怯还是真的不像踏入世俗?最后为什么“康”能在知道“1900”逃避的选择后转身离去?我相信这部影片不是在为懦夫喝彩,也许恰恰相反,这部片子是向那些所有的惺惺相惜的英雄致敬!
换了是我,当我知道好友的最后选择时,我还能否从容转身,由他最后一次任性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用生命去完结对未知的恐惧。也许“1900”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用可数的琴键奏出了令人人都动容的乐曲,即使他从未上过岸,但他的听众换了一茬又一茬;他有极大的、可怕的控制欲,使他期望所有的一切都能在他的掌握之中,尽管他的世界小得只有88个琴键和那艘永远在海上颠簸的船,所以当被誉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愫”——爱情,向他展臂的时候,他还是犹豫了,还是没能将他的双脚挪动过仅仅几十级的爬梯,走向充满诱惑和美好的大世界。
也许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有通过那一首首没有乐谱的音乐而读懂,或者说心领神会。终于明白,为什么好的音乐会使人泪流满面而又悄无声息,音乐是上帝最温柔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柔弱的情感。那首因为爱而滋生的曼妙音乐一直没有题名,也许这也与古代那些命名为《无题》的诗歌遥相呼应,太多太多动人心魄的情怀不容我们小觑,真正就是在那一闪念,整个人的内神经会被震撼。
选择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关键在于哪种选择更适合自己,遵从感性的选择发乎情,遵从理性的选择则将情感收敛而止乎礼。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海上钢琴师》确实给了很多人很大的感触,对于喜欢他理解他的人来说,影片中的钢琴师1900或许就是我们内心的写照,1900他纯粹,无害,执着。这位从未涉足尘世,未被世俗同化的海上钢琴师,将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大海。一条船,一片大海,一架钢琴,这便是他的世界。对于1900来说,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话一样“欲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里,少了世人无尽贪婪的欲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却又很大。这个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谱出无限”,这个世界便是由那架钢琴,那条船,那片大海支撑起的。在有限的琴键上谱出无限,这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很多人不能理解1900,认为他懦弱,不敢面对现实。可是我们为何不朝另一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面对世俗的浮华荣耀,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1900想坚持的只是自己内心最初的,最纯粹的东西,那便是他的音乐。这就像是一个人他拼命想要坚守住自身最宝贵的那份东西一样,对于1900来说这份最宝贵的东西便是他对音乐的忠贞与执着。离开了那艘船,离开了大海,来到陆地后,他或许会名声大噪,他的音乐或许会受世人的追捧,可是最纯粹的东西一旦商业化后他就完完全全变质了,他早已失去本身最质朴最宝贵的特质,对一位热爱音乐,热爱钢琴的钢琴师来说,这样比死会更痛苦。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向我们刻画出一位执着音乐的钢琴师的同时,更像我们传达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这种精神让我在为这位伟大的钢琴师惋惜的同时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1900代表了我们这一类人的梦想,他做了我们想做的那一类人,他帮助我们实现了我们心中无法实现的梦想。难怪有人要说这部电影确实过于虚幻和浪漫,当然,对于现世的情况来说,确实如此。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一类心中有同样信念的人才会被影片所深深触动。希望每一个喜欢《海上钢琴师》的朋友都能体会到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感触与力量,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海 ……此处隐藏7317个字……较量将整个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仑美奂!惊叹不已!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该电影命题时只选取了典型的命名法,即影片要素:地点在海上,人物为钢琴师。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拍摄初衷是一种启发式精神输入,从高潮、结尾亦可感知影片的拍摄更侧重记述、讲究一件事情,而非主张一种观点。
由此,我们大可将影片的掌握度由所述之事开始。为了讲好这件事,由角色、场景、情节、色调、音乐的空隙,扩张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单看镜头上,值得细谈的好角度便有很多。
比如,1900婴儿时期被老头丹尼发现时所在的船舱餐厅,后面男二(友人)迈克斯亦穿越来找已准备迎接死亡的他,无论是那个找到他出生后他的老头,还是去找死前的他的友人,都是一二载破片一样甚至后来前来单挑的爵士创始人,也颇给我以如此疑惑:这世间有些人是生来只为了作为天才的记录体而已的?有多少存在只是为了成为供火光一现的落地烟灰而已的?
其次,女主透过窗看到的模糊的男主,和当年幼小男主透过窗看到的展厅有得一比,一墙之隔,真假不易。当初,男主在船上(阶梯之上)看到并结交了阶梯下岸的迈克斯,后来,男主却不能在阶梯上接受去到岸中的自己,音乐的界限在哪里?甚至存在吗?文学有政局阻挠,画作或相片有保鲜期设限,它在共鸣中唤起欲望,它背后有一种在本片所有死去的人身上共有的东西:理想主义。
灵魂死寂的爵士乐创始人,为理想所杀,他并非败于技艺,而是尽头比天才短。
生命死寂的丹尼,以为他爱这孩子,这孩子爱他,死在他自己充满父爱的世界里,对“TD”的妄想里。
1900,于光影对比、冷暖色调里,他始终更像一个音乐的初学者而非大成者,他太单纯,一如给他的镜头基本都让他待在某一纯色里。他又不全是“音乐”的海绵,他对船的留恋出于凡性中的乡情,显然,他最后已无法再走更多追究,有人纯粹只成了记录他的器具,而天才终有不再的记录更全更多整个艺术的容量,1900是有限的,我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在理想主义的眼罩里自以为是灵魂的倾尽者,实际上只是艺术的工蚁、美学的针管、一切的餐盘?而我们拼尽全力留住的,尚有杂质的音乐唱片。百年难见的天才牺牲凡人所铸造,大生大死的艺术牺牲天才护养。观众无法成就作品,理想亦无法成就作品。
————1900的自尽,我大抵会效仿,但并不出于明白他的理由,只是在归去时犹如没有理想过,将我的一切理想留在人间,还给艺术,不必带走一物,如来时两袖空空。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海上钢琴师》,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经典影片。如果要向别人推荐此生必看电影,母庸质疑,它一定会被列入名单之上。该影片首映于1998年。近日,其在我国各大影院上映,反响良好。多亏这次4K修复版的引进,观众终于能在大银幕上重温这部经典电影。
影片由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这部影片可以算得上是封神杰作。豆瓣评分达9。2分之高。没有看过的观众可不要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钢琴师》中国区纪念版海报,由黄海操刀设计,灵感来自于电影中的经典一幕:“时隔多年,依然清楚记得,栈桥上的1900,选择放弃、扔出帽子、挥别纽约的一幕。”
影片以宏大的时间线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变幻,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9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90。1990慢慢长大,有着无师自通的非凡的钢琴天赋的他,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不如,黯然离去。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
这部影片堪称是艺术创作者的终极浪漫,每一帧画面都是艺术。全片音乐和故事内核完美结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最精彩的是斗琴片段,全程高能。当1900弹奏着激昂的曲子,突然在玻璃窗上看见女孩的面容时,连曲子都不知不觉变得温柔的一幕令人心悸。
也许大部分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直观感受便是:孤独。拥有着一颗孤独而又自由的灵魂的1990独居于他的海上乌托邦。影片最后,殉身于大海的1990真正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真意。或许我们不需要为1990的孤独而伤神扼腕,1990只是忠于自我,他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孤独反倒成就了他生命的丰盈。
不得不说,《海上钢琴师》连台词都极为经典。“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宁愿一生孤独,我不愿随波逐流。”“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销魂的船长,但是可以让梦想起航。”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这部电影不是旨在讲与钢琴有关的故事,而是在时代快速发展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和归宿的一次偏执的选择,无论电影是否玷污了钢琴,也无论这种看似乌托邦式的剧情和情结,以及其他想表达出的想法是否具备丝毫价值,至少不影响我们看到思想和生活在某些情况下仍存在某种自由,而走出影院继续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时,是否还会有人相信并做一次足够的坚持?相信心中怀揣一份自己想追求的自由,无论结果如何,都赋予它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动。
也许需要通过一次极为艰难的抉择,甚至再经历一段不堪的岁月,在这种前提和代价之下,还有人能够做到坚持,或者哪怕到不能坚持的地步(虽然这种坚持不可能永久)?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有些人自己并未能够成功达成关于自由的夙愿,但是他们却宁愿从始至终地坚持,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让我们看到,人类思想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源于一份相信真理,渴望自由这种在当今现实下被认为是妄想的病人举动。
不仅是一份自由,还有很多信念和东西很容易在这两个步骤便夭折。这两个步骤即是我上面所言:1,相信。2,坚持。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果恐怕都要形成种种失败,可喜的是,有很少的人做过了,他不只是对他自己成功的进行了一次解读,也是对这个世界做了一份看起来微乎其微的贡献——只要有一个人看到。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个步骤对于每个人而言的难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在第一步就已然被击败,有的人却倒在了第二步,而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尝试过任何一步。
真诚的希望自己以及更多的人能够在生活的压迫中给自己保留一丝反思的能力和机会,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在行动和失败之前不要轻易否定一切,哪怕如影片中那样——当有一天游轮即将被爆破分解。可你已经看清自己,这个时候你选择下船离开还是留下都将是正确的选择。
所以,我在心里并没有给这部影片评分(由于不打分无法评论,在网站上打了个“还行”),因为我觉得它对于每个人来说打不同的分都可以理解——这不同于其他影片单纯的讲专业技术或是影片内涵,而是给每个人出的一道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至于这个问题到底是在问什么,那还要看你由这部片子想到了什么,最后,抑或留下一句怒骂或不屑,都将是你对这部片子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