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佰》观后感精选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佰》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佰》观后感1四行仓库。
经历了两昼夜的战事,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开始了。
仓库之外,就是数十倍于我的日寇。一旦升起旗帜,日寇将不惜一切代价对四行仓库发起冲击。
旗,还升不升了?
升!一定得升!
几分钟后,日寇的飞机像闻见了血腥味的饿狗般向那面旗发起冲击,战士们一个个倒下……
但,旗不能倒!旗架垮塌了,战士们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死死护住旗帜;飞机袭来了,一个又一个战士举起钢枪,瞄准、射击……
旗,不能倒。
四行仓库与英租界之间只有一河之隔。一岸,租界极尽喧嚣繁华;另一岸,却是血肉横飞、硝烟弥漫。西方的记者、观察家为战士们的惨烈英勇而叹息;租界里的国人从麻木不仁到群情激愤,不断有学生、记者游过河来参与这场战斗……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牺牲,告诉了河那岸的繁华人世:
不要对战争无动于衷。
当鸦片战争的硝烟弥漫于清帝国的海岸线上时,道光帝却满心都是朝廷内外的点滴得失。老皇帝选择了无动于衷。
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风波终于波及到慈禧女士的八抬大轿时,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能救得她自己一条命。慈禧女士选择了无动于衷。
当日本人以一名士兵走丢为由,对东北三省展开侵略时,数十万东北军人却不开一枪、撤往关内。蒋介石选择了无动于衷。
可是,当日寇染血的刺刀刺向我们的胸膛,当亡国灭种的危机真正来临时,当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这场战争休戚相关时,又有谁还能选择无动于衷?
《八佰》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意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那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清矍白马。
“白马非马”,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它高傲,美丽,也温顺通灵。它在战场的各个角落中穿梭,却仍不显狼狈。它是黯淡战场中的亮色,也是战士们战斗精神的象征。
在幻想中,死去的小战士化身赵云,身骑白马,在长坂坡前斜眼冷对百万雄军。
白马非马。
电影结尾,团长谢晋元为留存革命火种,下令全体战士从桥上撤至英租界。他说,“仅仅只靠我们四百多人扛是扛不住的,需要外面四万万人来扛。”
是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兴盛与衰亡,始终是由这个民族的绝大多数所决定的。保卫四行仓库的英雄们撤退了,但是他们为中国留下的宁死不屈、英勇顽强的精神火种却迅速地在大江南北上蔓延开来……
正如毛主席那句广为流传的箴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向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先烈们致敬!
《八佰》观后感2如果说《1917》是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凭借着一个人的英勇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传达了正确的消息。那么《八佰》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力量、民族力量,这种力量更有震撼力,也更能触动人心。
抗战中的上海,已经几乎沦陷,被困在四行仓库中的四佰多名中国士兵是这个城市最后的防线,如果他们失守,上海便真正的沦陷了。
隔着一座桥对岸的租界是另外一番景象,有歌舞升平,是美好的天堂。同时也有很多心怀国家危亡的各界人士,他们心中有着无奈、有着失望,更有着对中国士兵的期许。
日军扬言三小时之内攻下四行仓库,想要击溃这上海的最后一丝反抗,当日军试图通过工事摧毁墙体,让仓库中的中国士兵失去作战的阵地。紧要关头,有人身体上绑了炸弹,开启了自我牺牲式的爆破,去摧毁日军的工事。紧接着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士兵排成队,身体都绑了炸弹,只留下自己的姓名,然后就为国献身了。
不禁让人发出感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天空中的飞机中有各国的观察员,为了向其他国家表明中国的立场,冒着挑衅敌军的危险,中国士兵决定升旗,护旗手被机枪扫射,旗杆将倒之际,中国士兵用身体继续护旗,不顾生命的成为旗杆下的水泥桩。
战斗机中的士兵对这种举动甚是惊讶,飞机的玻璃时不时被中国士兵打中,展示了我们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最后为了保存实力,去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四佰名士兵决定冲过桥的对面,冲到安全区。明知道会被机枪扫射,但是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就好像那几个冒死将电话线送到仓库的英雄一样,多活一个就是多一分希望。
危难之际,我们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区的教授也会拿出自己的枪,不愿再忍受别人的欺负,混血后代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身体里流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无数的人们拿出最珍贵的物资,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战争是万恶的,和平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不应忘记这血的教训,当以自强不息去敬慰先驱。这种近似残暴,令人发指的场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帧帧生离死别带来的只有痛心与沉重。
记录不去忘记,是我们最大的尊重。珍惜好好生活,也是先驱们当初最真挚的期望。
《八佰》观后感3看了《八佰》这部英勇壮烈的抗日影片,我很受鼓舞、感触颇深,内心充满了感慨、无奈、愤怒和不屈。也看到了在日本侵华时期,由于国力的不济和时局的动荡,国人所表现出的无助和麻木,以及以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的绥靖态度。
影片讲述了在淞沪会战中,为了掩护国民军队第88师撤退、为了唤醒国人的抗日热情、为了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为了证明中国军队还在战斗,国民军队五二四团镇守四行仓库,用鲜血筑起坚实的抗日防线,用区区400血肉之躯打退日寇一波接一波的猛烈攻击,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为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侵占全中国的狂妄计划起到重要作用。影片用一次小战役,深入刻画了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军队奋勇抵抗外来侵略,誓死保卫民族尊严的英勇气概,以及中华民族视死如归的坚毅顽强。虽是小战役,却是整个抗日战争的缩影,反映出战争的凄惨和悲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四行仓库里的“八佰”勇士,拼死守卫上海的英勇行为,让人感动,他们的勇气让人敬佩,他们用鲜血铸成抗日战争的坚固长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也彻底唤醒了失去信心和勇气的麻木国人和沉睡的中华民族,彻底改变了世界对日本侵华的丑陋罪恶行为的纵容态度。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队没有放弃抵抗,他们一直还在英勇地战斗,“中华民族没有亡,中国没有亡!”
影片深入刻画了租界区歌舞升平、霓虹璀璨和仅一河之隔的四行仓库内悲惨壮烈、血肉模糊的强烈对比,展现抗日战争时期旧中国的没落和悲哀,民族意志力的松散、涣散,国家存亡岌岌可危。国家太需要一场英勇悲壮的战斗,来鼓舞人心、重新凝聚民族力量,来震慑外来侵略。此刻,四行仓库里 ……此处隐藏7532个字……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高喊出自己的名字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不仅喊醒了河对麻木的民众更是炸醒了民族的热血。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抗战情绪才被真正的唤醒了。
邯郸金隅太行团支部孔祥卿
中国军人誓死捍卫上海四行仓库的的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四行仓库保卫战。四行会战在历史战争的长河中算不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役,甚至在淞沪战役中并不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该战役在民众的心中却是意义重大的,是人民抗战意识空前高涨的引线,在四行仓库房顶上他们升起的不仅仅是旗帜,更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是国家的希望和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作为一颗种子,去叫醒更多的国人。
邯郸金隅太行团支部范弘芳
八佰壮士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人,可能是家里的父亲、丈夫、儿子,可恰恰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在面对日军猛烈的进攻时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宁死也要坚守阵地。在国家大义面前再普通的人都可能成为民族英雄。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八百壮士们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牺牲精神让我们敬畏,抗战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愿所有人牢记: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作为金隅太行人,我们也应以史为鉴,知耻而后勇,奋发图强,在工作中做努力奋斗,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邯郸金隅太行团支部刘涵
影片的最后战士们撤退到了租界,被租界军队缴械并集中看押到了兵营,无法撤离上海,直到最后被日军俘获。归根结底还是那时的中国不够强大,上海流离的百姓竟要靠租界保护,撤离的国军被羁押,强如日军面对租界时还是要看各国脸色给几分面子。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只有让人民群众觉醒来使我们的祖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才会有如今天这般的话语权。
邯郸金隅太行团支部李天龙
赵云七进七出,以一敌百。而八百壮士们面对的浩浩荡荡的日本军队,同是毫不退怯。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片中多次出现了白马,一开始白马受惊四处逃窜,如同刚刚入驻四行仓库时惊魂未定的守军战士,胆怯畏战;而后白马重新出现来到四行仓库就好比国军战士坚定信心,誓死守卫;最后出现的白马则或许意味着新的民族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片中直接同白马产生交流的小七月和小湖北是八百壮士中年纪几乎最小的,汉室中兴待后生国家的复兴与民族的希望正是寄托在这些具有民族热血的晚辈的身上。
《八佰》观后感14管虎导演的《八佰》上映后,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近日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观影活动,也算圆了观看《八佰》的心愿。
电影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四百二十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在上海四行仓库。“五人为伍,百人为卒”,于是影名《八佰》。
伴随着灯光的关闭,电影开始:一支保安团穿梭在杂草丛生的荒原,几个人嘴里念叨着湖北方言,“迅速打扫战场,秋收前回家收庄稼”。怀着疑惑的想法随着镜头一拉,不远处便是黑烟滚滚、断壁残桓、满目苍夷的上海城,心里一窒,他们此去必凶多吉少。镜头一转,保安团被日军发现,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不得以以逃兵的身份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
随着镜头一暗,一条苏州小河分隔了四行仓库与英法租界地,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形成强烈对比,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给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战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日军组队扛着钢板阵冲到最薄弱的西墙下,爆破楼体,我方手榴弹又不起作用,在这最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从电影一开始就没出现的小角色却让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陈树生。
他脖子上挂上两捆手榴弹,冲向被日军炸开的墙口,拉开弦又身中数枪,毅然决然的纵身跳了下去。嘭!接着一个又一个战士捆着手榴弹跳了下去,听到那声“娘,孩儿不孝了!”我已经控制不住眼泪,握紧的的拳头一直没松开过,正所谓“我以我血荐轩辕”。
国难当头之际,看赌场的小刀哥、台上的戏子、女童子军、没了工作的老师,都成为了英雄的化身。恰恰是这样一群卑微的普通人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顽强的抗战,宁死守护国旗不倒。
这部电影观看完,我迟迟不能从悲伤中缓解过来。可以说电影中的许多片段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还有来自民族苦难的同情,也来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的舍生取义。
电影之中的那匹大白马,在如此混乱的战争环境中,通体雪白、长鬃飞扬,它代表的是希望和未来,也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无畏不屈精神的延续。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我们要牢记历史,要努力变得更加强大,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向逝去的先烈们,致敬!
《八佰》观后感15八佰是什么,是八佰块钱?是八佰建房屋?然而都不是,是八佰名壮士。这部影片,细致地刻画了战争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影片以一匹被束缚着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地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一条苏州河分隔了仓库与租界,地狱与天堂,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这种直观视觉冲击太过于震撼,也使我们的心情沉重,久久不能自拔。
再绑紧点
随着日军的火力加重,国军越来越抵挡不住了。随着一声巨响,四行仓库被砸出一个大洞。日军马上就要攻进来了。在这关键时刻,一位英雄站了出来,他叫陈树生。他在全身绑了许多炸药,说了一句:娘,孩儿不孝了。便跳了下去。接着,有许多英雄也跳了下去,临走前还不忘说说绑紧点。这一下,使电影院的人热泪盈眶,使我们肃然起敬。我不禁想:如果我在那个年代,我会不会像老算盘一样苟且偷生。会不会从苏州河游到租借。想到这儿,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守护军旗
军旗,代表着尊严,但是,四行仓库,没有 军旗。于是,一位伟大的女子,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决然的带着一面旗帜,顺着苏州河,从租借游到了四行仓库。好比从天堂游到了地狱。她来后,整个四行仓库的官兵敬礼。团长谢晋元把 军旗升在四行仓库顶上,日军觉得这是对他们赤裸裸地挑衅,于是,使用飞机,对旗帜进行扫射。一人到了,下个人补上,坚持了很久,旗帜屹然不倒,说明中华民族没有被打倒。
全体冲桥
当上级对谢晋元宣布全体撤退的时候,他懵了。为什么会撤退?其实,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国军做给国际看到,想让国际上在布鲁塞尔会议上同情中国,以求国际支援,其实,那场会开不开没有什么意义,看似推迟了,其实已经结束了,他们能做的,只是冲桥,用血与泪,唤醒华夏四万万同胞,他们最后死的很壮烈,故事也就结束了。当你问他们为什么拼命守护上海的时候,他们会回答,因为,那是我们的家!
弹指一挥间,中国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华为已成为了中国科技制造业的旗帜。这面旗帜,就是信心,不仅挺起了中国脊梁,鼓舞着无数中国企业与国人,也为中国科技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就像《八佰》一样。这面旗,就像上海四行仓库楼顶的国旗,纵有千疮百孔,我辈也必须前赴后继,护其迎风飘扬,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