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作文指导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作文指导,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作文指导1【如何巧用作文素材_1】
先来看看第一组材料:
1、酥润的春雨、猛烈的夏雨、淅沥的秋雨、凄冷的冬雨;
2、飘逸的朝雨、急骤的暮雨、断魂的清明雨……
桔灯引路:不同时间里,同一事物的表现是不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古到今、由朝至暮、寒暑交替,迥异的条件,催生出素材的不同表现,为我们收集素材提供了方便。
选材窍门:从时间变化上拓展内涵。
再来看看第二组素材:
1、“噼哩叭啦”打在瓦片上的清新的乡村雨;
2、“嘀嘀嗒嗒”敲打铝窗所发出的烦人噪声的城市雨;
3、雾气弥漫的山林细雨;
4、威力强大的海上台风雨……
桔灯引路:不同地点,同一事物又有天壤之别。每个事物都有它施展的舞台,由天入地、从平原到高山、自海上至空中,地点不同,事物就有所变化,而这变化为我们的写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选材窍门:从空间变化上拓展内涵。
最后来看看第三组素材: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听出的是舟渔之乐;
2、“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听出的是豁达从容;
3、“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听出的是凄凉;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听出的是亡国之痛……
桔灯引路:人是有情感思维的,看待事物往往带有感情烙印,因此,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特性。这正如一根拐杖,儿子当玩具、父亲当收藏、爷爷当工具。另外,还可将它与社会万物联系起来,寄寓它新生命、新深意,即所谓的“象征”,从而拓宽写作广度,加深写作的内涵。
选材窍门:从心理感受上拓展内涵。
【如何巧用作文素材_2】
对于名人素材,现在用的已经够滥的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很多同学在运用中总是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长篇累牍地堆砌素材。名人素材能用吗?绝对能用,但是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那么怎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素材呢?
一、把握一个运用原则:融入自我,感情真挚
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感情真挚”。历史人物和我们距离较远,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历史人物素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也就不可能运用此类素材写出好文章。
要有“我”的存在就要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时,要深入到人物的“内里”,用“我”的心去感知“他”的心,而不要简单地用一种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去“套作”“他”的精神和思想。同时,还要将“他”的行为与心理与“我”进行对接,让“他”走近“我”,靠近“我”,与“我”心心相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动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才能文真字切。惟有文真字切,方能打动读者的心。
二、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运用历史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不能因为手中有素材就用,也不能因为没有素材而随便拉一个来凑字数。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作文话题对接起来。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将素材与话题对接,那还是不要用的好。更进一步还要求这种对接能有独特的角度。因此对素材要寻找最佳的切入点。素材的切入点可有以下几个角度:
1、从人物的内在精神切入话题。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彩的人生经历,是素材宝库。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屡遇挫折却毫不退缩的品格,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的品德,项羽、荆轲、苏武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立志报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能用来阐释很多话题。例如20xx安徽高考《弯道超越》:
人生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泽东在领导红军反围剿时,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事后才知,不是走了这些“弓背路”,早已像石达开一样葬身大渡河了。泽东在弯道中寻到了生机,走出了胜利。
苏东坡,面临过人生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贬往黄州的迁客。就在黄州这个弯道上,苏轼饮尽孤独,洗尽浮华,从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子从弯道上走出了精彩。
2、从人物的外部世界切入话题。就是说要横向拓展素材。这就要我们关注所写人物周遭境况:他的亲朋,他的同列、他的“上级”,他的“下级”,他所处的社会特征……也就是关注他的社会关系。例如对屈原要关注他和楚怀王的关系,对对曹操要关注他和他的部下(如徐庶、许攸等等)的关系,对诸葛亮要关注他和刘备刘禅的关系,对岳飞要关注他和宋高宗的关系。这里面也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有些话题适合从这个角度切入。如“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竞争与合作”“信任”“宽容”等等话题。
3、从对人物的评价切入话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褒贬都有。例如对项羽、曹操、诸葛亮等争议都很大。甚至对于屈原,一般都认为他死得伟大;但也有人认为屈原太执着,他其实不必死,就象陶渊明说的“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不妨洒脱一点。我们在运用这类素材时,可从正面评价的角度切入,也可从反面评价的角度切入。
三、选择文体与运用恰当方法
(一)记叙文体
记叙文体可在选择叙述角度和发挥想象两方面上做文章。
1、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二是第二人称的叙述,三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1)第一人称。这个角度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较大的发挥余地。我们可以把自己与历史人物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成历史人物。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话题需要展示其行为的心理过程,表现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还可以暴点不为人知的“内幕”。
(2)第二人称。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就是把历史人物置于我们的对面,拉近和历史人物的距离。这样可以增加亲切感,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就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只知部分,没有写心理活动。
2、发挥想象
充分发挥想象可以运用两种方法。
再现历史情景。这种再现不是客观真实 ……此处隐藏25861个字……种由表及里(由形象到心灵,以形象为话题)
驰聘于浩瀚沙漠的奔马,展现出它桀骜不驯的品格;
矗立于悬崖峭壁的青松,诠释出它坚忍不拔的内涵;
不惧海浪侵袭的礁石,焕发出它顽强坚定的意志;
栖身墙角的小草,彰显出它生命的刚劲。
形象,一扇心灵的窗户,一种性格的体现,一种精神的昭示,无不让一个生命或闪烁其耀眼的灵光或彰显其龌龊阴暗。
2、诗意美
诗歌的特点在于语言的高度凝炼、思想感情的丰富集中、节奏的鲜明和谐,哲理散文写作法自然也能够做到这一点。例文《渴望沟通的桥梁》就将小草、小溪、大海、天空拟人化,较集中地体现了沟通的思想内涵,加上每句11字,两字一节拍,给人一种强烈的诗意美。
渴望沟通的桥梁(以沟通为话题)
小草懂得感受雨点的心声,
小溪懂得聆听夜莺的歌唱,
大海懂得欣赏浪花的舞蹈,
天空懂得观摩晚霞的画展。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可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3、画面美
一般议论文、哲理散文的写作,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情、国计民生、精神品格,很难展现那种扑面而来的画面美,法自然可在这方面作重大弥补。例文《学会共处,让生活充满生机》中的小草和小树的共处嬉戏的小鱼与清澈的小溪共处雄鹰与蓝天的共处温驯而机灵的绵羊与凶悍的群狼共处就有相当强的画面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会共处,让生活充满生机(以共处为话题)
那是长在悬崖上的小树和小草,它们也许永远不会长大,但它们还是相互依偎,拥抱在一起,送走昨日的狂风暴雨,又迎来今日的冰冻雪飘,还要准备迎接明日的干旱少水,它们没有倒下。小树和小草共处,为了生活的美好。
那是从石缝里涌出的汩汩细流,小鱼在水中嬉戏,怡然自得。清澈的小溪与嬉戏的小鱼共处,为了生活的和谐。
那是翱翔在蓝天的雄鹰,天空因此而不显单调并充满生机。雄鹰与蓝天共处,为了生活的和谐。
那是大海中的轮船,在与风浪共处;
那是飞翔的海燕,在与暴风雨共处;
那是温驯机灵的绵羊,在与凶悍的群狼共处。
共处充满和谐,也充满危机。更确切地说,是使生活充满激清,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小草与小树共处于磨难之中,小溪与小鱼共处于悠闲之中,雄鹰与天空共处于自由之中,绵绵羊与群狼共处于竞争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聪明的人类,你们学到了什么?是磨难,是悠闲,是自由,还是竞争?
4、映衬美
哲理散文的重点当然是在哲理,其内容必然是一些深刻的社会内容、服人的思想观点、动人的精神情感。好花还须绿叶衬,如果我们能在文章中把上述内容融入到自然景物、客观生物的描写之中,文章的哲理性将更强。这样的以自然景物、客观生物之绿叶衬哲理内容之红花必然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映衬美,从而发人深思。
平淡是真
清香四溢的名茶,始于无味,终于无味;
湍急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
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
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
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
5、含蓄美
一篇文章有好的立意角度,又有华美的文采,固然算好文章,但要脍炙人口,让读者拍案叫绝,就得隽永、含蓄。含蓄方可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哲理散文写作法自然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例文《认识幸福》中:幸福是一泓清泉一座远方的引航灯一条山间小路,就比直说幸福是在困境中得到帮助要含蓄;幸福是一弯山涧小溪抵达大海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一叶扁舟到达彼岸就比直说幸福是冲破艰难险阻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要隽永。文中的爬虫老鼠则象征损人利己者终将走向不归路。
认识幸福(以幸福为话题)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身处浩瀚无边的沙漠而倍感恐惧时看见的一泓清泉,幸福是身处一片漆黑的汪洋中而惊慌失措时远方出现的引航灯,幸福是当身处原始森林而生死未卜时出现的一条山间小路。
一弯小溪自唐古拉山起程,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道艰路险,勇往直前,日夜兼程,最后抵达自己向往已久的大海,这就是幸福。
一粒种子被飞鸟带到陡峭石崖,面对炎炎烈日,经受住干旱少水危机的考验,最终从坚硬无比的崖缝中发芽,长成一棵立于天地之间的参天大树,这就是幸福。
一叶扁舟漂游于茫茫大海而不知方向,面对海浪的追赶,暗礁的偷袭,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幸福。
然而,一群爬虫侵蛀于参天大树而过得逍遥自在,全然不顾那将到来的灭顶之灾,这在它们看来也是幸福。
一只老鼠走家窜巷寻找食物而吃得油光满面、肥头大耳,却不理会即将无粮度日的人们会以鼠肉充饥,这在它们看来也是幸福。
二、法自然的两个必然条件
1、关心自然,勤奋积累
大凡山川胜景、花鸟虫兽、茂林修竹、春华秋实、草长莺飞、自然更替等,都应当是我们关心的对象。校园里的花鸟虫鱼你不应当太陌生,家乡的老槐古樟你可能熟视无睹,大自然的高山流水,飞斑走兔,你是否视而不见?因此,对典型的自然景观、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生物,要能入耳、入脑、入心。平时多写观察日记,写随笔杂感散记等。需要用时,能俯仰即拾,笔下泉涌。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文心雕龙》)的妙用。
2、训练联想、想像能力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过程,这里的甲、乙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说到人形象,我们可以联想到驰聘于浩瀚沙漠的奔马形象矗立于悬崖峭壁的青松形象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形象;说到建筑师,我们可以联想到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说到抗战军民,茅盾联想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白杨礼赞》);说到人需要教育的约束才能有作为,我们可以联想到风筝正是在线绳的约束下才能飞得高。就文章全局来说,联想的好处在于能拓宽思路,弘扬题旨;就文章局部来说,联想能够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
想像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里的新形象并不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去创造。如:说到女性的忠贞,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娥皇、女英的传说,再联想到点点泪痕的斑竹,可是娥皇、女英之泪是怎样化作斑竹之痕的呢?这里就可以有我们丰富的想像了。
冯至在《蛇》中就把自己的寂寞想像为一条蛇,郑愁予在《错误》中就将盼望意中人的姑娘的心想像为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将红白绚烂的云
霞想像为牡丹或芍药。再如写《我的小屋》(以我的精神空间为话题),就可以这样写:我要宽容作它的地面……我要坚强作它的墙壁……我要梦想作小屋的天花板……这里就把一个人精神上的宽容坚强梦想想像为一间小屋的地面墙壁天花板。通过想像,可以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连起来;可以推动构思,创造新形象;可以丰富表现内容和手法。
由此可见,联想和想像是哲理散文写作中实现法自然的重要手段。当然,这里的联想和想像都必须立意化,要为文章的表情达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