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高考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策略高考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策略高考作文1一、以本为本的策略
高考作文备考中要重视课本之“源”。要“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外”,切忌舍“本”逐末。
课本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思想的宝库,是材料的海洋,是学生长期接触、最熟悉不过的作文之源,值得着力开掘。
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容易忽视,然而熟悉的地方往往有“风景”。许多考生在写作时总是感到素材太少,从而导致“言之无文”,殊不知,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里有那么多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很多是得力于课本的。高考满分作文中,《哀痛者与幸福者》,就是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演绎而来;《独上高楼》,就是选取课本中庄子、李白、陶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论述这些古人张扬的个性,阐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还有课本中项羽、刘邦、勾践、邹忌、凯勒海伦、刘兰芝、葛朗台、林冲、孔乙己、玛蒂尔德等古今中外众多的人物,都当然地成为了众多优秀考生信手拈来的作文素材。
因此,高考作文备考要与课本相结合,以本为本,固本清源,创造性地解决阅读、表达等问题,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如能灵活调动起课文中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便能有效化解作文应试“无米之炊”的难题,可以增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甚或达到吃透文本、夯实基础、读写结合、齐头并进的效果。这个根本忘不得。
另外,可重新审视自己作文本中的旧作。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得失自有寸心知,总结所得,或能为“成裘”捡拾到“片腋”;弄清所失——自己写作中各环节各方面的弱项——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又或能为“成裘”明确地求得最需要的“片腋”;再是,同学之间也可交流心得,取长补短,而赢得新的感悟。
二、拓宽视野的策略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视野狭窄、题材局限、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平淡乏味的现象,因而拓宽学生作文视野显得非常重要。
1、注意与时俱新
①着意扩大视野
关心时事新闻,浏览书报杂志,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关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这些都是拓宽视野的好途径。
②引入时代活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善于向生活汲取,作文就永远是新鲜迷人的。当今所见所闻,皆可入文。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有的还未被词典收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作文适当引入以为点缀,可使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灵动俏皮、耳目一新之感。
③注重观念更新
新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留意身边活生生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命意。
2、关注题材视野
作文练习的一些主要题材范围:
①和谐发展
国家稳定、以和为贵、友好相处、团结关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对自然的保护、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生态的自然统一……
②人文爱心
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爱祖国、爱人民、爱他人、爱自己、尊老、爱幼、怜残……
③为人处世
社会、人生、贫富、生存、奋斗、挣扎、宽容、理解、助人,个性、尊重、放弃、沟通、倾听、合作,位置、理想、理智、成熟、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④道德操守
诚信、礼貌、孝顺、谦逊,团结、合作、公德、平等、反腐、倡廉、情操、品位,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⑤哲理思辨
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绝对与相对、事实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全局与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正面与反面,美善与丑恶等。
三、分项训练的策略
作为衡量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的高考作文,最受人注重因而最要强化的,是以下四项基本技能:
1、语言表达的得体、流畅。
2、思维品质的辩证、深刻。
3、布局谋篇的合理、严谨。
4、文面书写的美观、整洁。
备考应以此四项,作为贯穿高考作文备考全程的明确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作文训练要成序列。可选择下列一至二种训练系列进行适应性训练,则可尽量避免重复交叉,免得事倍功半。
1、多种作文命题形式的分类训练
以话题作文为重点,但不把赌注全押在话题作文上。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也应适当熟悉和训练。
2、多种结构内容话题的分篇训练
如以图画为题引的,以古文名句为题引的,以古今中外寓言或哲理故事为题引的,以社会现象为题引的,以现代诗为题引的,以一组或单个关键词为题引的诸种类型话题作文,要做一些适应性训练。
3、多项等级评分标准的分点训练
可以按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为八项训练: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4、多个作文关键环节的分项训练。
以作文关键环节为序,是最常用的作文训练序列,它包括:审题立意;选料剪材;布局谋篇;文体语言;修改润色……
四、个性创新的策略
作文是最能扬长避短的!
写得好,每人的“得力点”并不相同。在“能力”上,有的人得力于“阅读”,有的人得力于“生活”,有的人得力于“学识”,有的人得力于“思想”,有的人得力于“勤练”,有的人得力于“观察”,有的人得力于“想象”,有的人得力于“理解”,有的人得力于“表现”。这 ……此处隐藏8074个字……容易写出文采,而且构思上容易写出个性。
审立意
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弄懂题目的含义。含义弄懂了,立意就有了方向性,有了基础。首先要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其次是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第三是分析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第四是挖掘其言外之意。如“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象的空间。那么到底留什么给明天呢?留下时间?留下想象?留下遗憾?还是留下理想?留下和父母摩擦之后一直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道歉,清寒是青春期莫名甜蜜而又惆怅的情愫?今天享受前人成果的我们。又会给明天的子孙们留下什么呢?只要我们结合“留给明天”这个题目的结构特点,填补上这个主语、宾语的空缺,就会成功地化解这个大题、虚题,避免写得空泛、空洞。
又如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在这个题目中。“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它实际上隐含着今天与昨天的对比。暗示着今天对明天的展望,而一个“胜”字,很斩截地告诉我们:世事在变化,时代在前进,无论暂时的情形是怎样的,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所以这篇文章应该写得蓬勃乐观、积极向上,要肯定“今年花”的红艳度胜过去年。
立意方面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一要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杜绝不健康的庸俗的观点,特别是那腐朽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观点。二要立意力求深刻新颖,同时,要处理好时代特征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求新求活而失之偏颇。
三、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不包括漫画作文)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材料作文又是考生最感头痛,普遍反映无从下手的命题形式,有许多考生常常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出现较大的失误。其失误往往不是出在谋篇布局或语言表达上,绝大多数是审题立意上出了偏差。
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一般包括题干、基本素材和要求(包括注意事项)三部分。所谓审题,必须对这三方面做深入、仔细、全面的分析。这个分析,是“精读”,而非“略读”;是反复揣摩,而非不经意的浏览。立意在文章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考生必须在审题上使出很大的精力和一定的时间,考生要宁愿在审题上多花一点工夫,拿准了再动笔,也不要仓促上阵,写到“半截腰”发现立意错误再返工。精读意识、研究意识、揣摩意识必须牢牢树立在每位考生头脑中。
如何写好给材料作文呢?
分析挖掘本质
有些材料,原文并没有具体的议论,只有形象的甚至是零碎的语句。这就需要考生透过这些词语,分析挖掘它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XX年上海高考文题,材料较多,审题的时候便需要多花一份力气。其实,大量的材料完全可以用一个话题来概括——文化生活与青年一代的成长,不能把选材统一到这上面来,就应该算作偏离题意了。材料中的提示是“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所以,写作的时候不宜对武侠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卡通等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当结合社会需要、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谈谈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小说对你成长的影响,可以谈谈琼瑶、三毛作品给你成长的启迪,可以谈谈高晓松、老狼的校园民谣对你成长路上心灵的撞击,可以写变形金刚、奥特曼动画片等给你童年带来的愉悦,而今这种心情的变迁。当然,水平更高、视野更的同学应该深入分析到这些流行文化所带来的深层影响和产生原因,从未来青年文化素养培植的角度冷静地评价它。
提炼概括观点
有些作文材料,特别是寓言和故事,它并不给你提供现成的观点,需要考生自己去提炼概括。这时可运用分析综合法。以1995年高考全国卷《鸟的评说》这首寓言诗为例,“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苍蝇说麻雀寸光鼠目”。材料虽然很长,但仔细对每一种鸟的表现进行分析、概括,就会发现,它们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看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只看到人家的短处,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显而易见。于是论点出来了:不要只看到人冢的短处,不要求全责备。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如XX年湖北卷,提供的材料是清末学者王国维的一段论述。试题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文字谈感悟,一直到结尾也没有给出话题,但这并不等于什么都可以写。因为仔细理解,材料中实际上仍然包含着一个隐蔽性的关系型话题——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所以,只有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谈自己的认识,阐明各自的内涵和两者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事例加以佐证,才应该说是正确理解了材料。
四、独字题作文
近两年高考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文章的标题只有一个字,如XX年上海高考文题“杂”,XX年上海高考文题“忙”,我们把它叫做“独字题”。独字题一般词义明白清楚,看起来很简单。但由于没有修饰和限制,题目本身在文体、立意、选材以及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导向,写起来往往要比多字题困难,尤其在审题和选材上难度更大,如何写好独字题作文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辨别词性,确定文体
词性对文体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写前可以根据不同的词性来确定文体。一般来说,是动词的适宜于写记叙性文章,如《悟》《悔》《醒》《求》《盼》《恋》《追》《诱》《考》等,像《悟》这个题目,就可以通过一个具体事件的叙写,并领悟其包含的道理。是名词的,大多数是跨类题,即可以写成记叙类的。也可以写成说明类或议论类的,如《路》《虹》《窗》《桥》《锁》《镜》《药》《蚀》《雾》《煤》等。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理解的深度、文体的特点和要求等方面而决定。
了解特性,把握内涵
一个可以作为题目的字,它的内涵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它本质特性方面的意义,又大都有它比喻、象征方面的意义。如XX年上海高考文题“杂”,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既可以指具体事物的杂乱无章,也可以指情感的复杂多变,也可以指形势或矛盾的纷纭繁杂。在审题时,要尽可能了解得广一点,使自己有广阔的选择余地。
五、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题提供的主要材料不是文字,而是有一定意义的图画。作文的要求是把图中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及包涵在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观察画面。这里所谓画面形象,包括画面上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面貌、表情、服饰、动作等)和景物、器物。看图时,要抓住人物、景物和器物的特征,对画面上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轻易放过。
领会把握主旨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画面形象的基础上。弄清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通过形象描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发挥联想想象
对于看图作文,联想想象极其重要,这是图画材料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图画它只表现事物一瞬间的形态,不能像文字材料那样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不能像文字材料那样多侧面地刻人物,不能直接地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社会风气”“道德水准”等,文字材料可以很方便地传达给读者,图画材料则难以胜任。正是图画材料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文者必须根据画面上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种种必要的增补,这样才能做到上下文联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具体丰满,主题思想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