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议论文

时间:2023-05-01 22:29:32
屈原议论文

屈原议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屈原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屈原议论文1

端午这一天,忽然想到对屈原多一些了解,原先的了解只是局限在“爱国主义诗人”的层面上。

翻看了几本书后,只觉得这位老先生死得实在有些可惜。他在做楚怀王左徒时是很得信任的,但后来在“亲秦”与“亲齐”的两派斗争中失宠。楚襄王继位,其弟子兰作为亲秦派的代表,依旧占了上风,屈原被流放江南,后来以死殉道,兑现了他在《离骚》中所言的“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抱屈之一是,他实在不值得为了亲齐而劳心费力。秦兴齐亡,岂是老先生的意志所能改变?他以“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自翔,试图挽狂澜与既倒,但楚已如残灯将尽,老先生实在有些不识大局了!

抱曲之二是,怀王昏聩,他原本可以按照孔子他老人家遗训:“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却偏偏为楚怀王反复无常耿耿于怀,忿忿不平地埋怨着:“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独自儿在一旁受着窝囊气。孔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位屈原老先生,吃的就是这种“愚不可及”的苦头。

报屈之三是,失宠就失宠,流放就流放,岂不闻老子所言:“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失宠流放倒落得清净,倘被重用,免不了是在身心交瘁中做个亡国之臣。原本是塞翁失马,怎么就想不开去投江呢?

我真为屈原抱屈!

屈原议论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文章,学习并归纳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2、研读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课文简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读《屈原列传》,我们必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益荣辱于度外、存君爱国之情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深深感动,更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而这些正是当前的社会和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的。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疑难字词较多,因此本文应在老师的指导讲读下进行;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解决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就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和被作者寄寓的一些精神和感情,着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大段的夹叙夹议之文。

【教学难点】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的理解为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讲读

【教学准备】

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由曾学习过的《离骚》一文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生平及作品,老师稍作补充。

二、结合课前预习,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

(一)研习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封号得氏的。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明于治乱 偏义复合词,偏在“治”

以 ( 之 ) 出号令 省略句

(二)研习第二段:

(1)文言字词句: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制定

屈平属草稿未定 连缀,引申为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更改

屈平不与 同意

平伐其功 自夸、夸耀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认为

(2)行文思路: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正直的品格,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三)研习第三段:

(1)文言字词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作名,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 形作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 形作名,方正之人

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遭遇

人穷则反本 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通“返”

故劳苦倦极 疲困

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治乱之条贯 条理

靡不毕见 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 简约 含蓄精深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旨”

举类迩而见义远 事物 近 通“现”,表现,表达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浊” 泥浆

蝉蜕于浊秽 名作状,像蝉脱壳那样 形作名,黑暗社会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 同“涅”,名作动,染黑 污浊

(2)行文思路: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是主旨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最终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三部分所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四部分所写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最终自沉汩罗江。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尝试翻译下面的文章。

2、背诵第三段,思考: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4—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

屈原议论文3

一说到屈原,人们首先想到粽子,然后想到爱国诗人,接着想到的是他自沉涅罗江。

投江,这是屈原选择的死法。他为什么 ……此处隐藏5525个字……刻,当狂风卷起烈火,一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世界会了解我的价值的!”使顽固者们战栗。坚持真理,坚定自己的原则,放弃一切向教会低头的机会,他在历史中的功绩永世传诵。

这就是人类伟大的先人们所做的一切。面对现实的冲击,坚持自我,永远不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屈原议论文10

人为什么而活着?一个延亘千古的话题。如果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生物是为了繁衍而活着,生物界不少昆虫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但用来解释这个问题未免太生硬片面了。

两千多年前投身汨罗的屈夫子应该想不到自己的毅然赴死会引起文坛的千古长叹。身为人臣,屈原很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为楚国,或者更确切地来说,是为楚君。所以当郢城沦陷的消息传来时,他投河自尽了。从此汨罗江中多了一位吟唱千载的诗人。

面对生死,他选择了死亡。在此之时,面对同样问题的还有渔夫,他选择了生。现代很多人都偏向于渔夫的明哲保身,认为屈原是愚忠。不可否认,是那个时代造成了这一历史悲剧,但悲剧大多又是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中,这一死是壮烈的,无关他人。

时间来到天汉二年,司马迁选择活下去的那一刻。在此之前,他为汉武帝而活,在此之后,他获得了自己的解放,为自己而活。在尊严和价值之间,他选择了价值,也赢得了至今不息的尊敬。“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司马迁没有死,但他却获得了重生。

选择活下去,每时每刻对司马迁来说都是煎熬。很难想象司马迁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心情如何,但在他选择宫刑的刹那,文坛上就有了一座厚重巍峨的大山,阴阳割昏晓。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前者是司马迁,后者是屈原。屈原为国而活,司马迁为《史记》而活。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再回到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到,人不是单纯地为了繁衍而活,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价值。或许这便是人类有别其他生物最关键的一点了吧。

其实纵观古今,为价值而活者比比皆是。从屈原到司马迁,再到历朝历代数不尽的王侯将相、平民草芥。活着,是一种伟大,死亡,也是一种伟大。

面对生死的抉择,也是面对人生价值的抉择。现在,请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屈原议论文11

黄中模先生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学者中,对“屈原否定论的”的批评,卜的功夫最深、成就最大的是郭沫若。他在1935年写成了《屈原》一书,以后又发展为《屈原研究》(后载于郭沫若:《历史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对怀疑《屈原传》和屈原的思潮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批判。

在《屈原研究》里,郭沫若指出:“廖、胡两位,特别是胡适,对于《屈原传》所提出的疑问,骤看都觉得很犀利,但仔细检查起来,却一项也小能成立。”例如,胡适有一个疑问(谓其第“四大可疑”),即“怀土拿来换张仪的地,此传说‘秦割汉中地’,《张仪传》说是‘秦欲得黔中地’,《楚世家》说是‘秦分汉中之半’。究竟是汉中,是黔中?”对此,郭沫若指出,这是胡适没有仔细阅读原作而提出的问题。他说: 第四大疑问中的黔中和汉中,是胡适太着急,把原书看脱了一半。《张仪传》上是说“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黔中是楚地,到了顷襄土_}一_年,才为秦所取。“武关外”便是指的汉中,二篇文章并没有冲突。只是《张仪传》多提出了“秦欲得黔中地”的事实,后来楚也没有给它,小用说武关外的汉中也没有到楚国手里。 郭沫若逐一反驳了胡适提出的几个疑问(号称“五大可疑”)之后,作出结论说:

据上所述,叫一见胡适对于《屈原传》所发出的疑问均小能成立,更推到廖a;_rh,r}的疑问大约也小过如此。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雄辩地阐明了《屈原传》的真实性,论证了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诗人”,以胡适为代表的怀疑派的思想基础是唯心的实用主义哲学,“并小科学”的。

黄中模还介绍了郭沫若对孙次舟“屈原否定论”的批评。孙次舟在1944年9月6日发表在《中央日报》的那篇题为《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的文章里,根据《史记·屈原传》中有“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话,抓住“同列”“争宠”几个字,便指出屈原为“文学弄臣”。此议一出,陈思等先生即在《屈原辨正》(载《中央日报》1944年曰月14日)中指出,孙次舟的“发现”是“一堆可怜的余唾”,是用“臆度”的办法企图“把屈原这个所谓‘偶像’推翻”。在此基础上,郭沫若也连续发表文章(如《屈原小会是弄臣》《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弄臣》),批驳了孙次舟的谬论。他说: 屈原是二间大夫,是楚国贵族屈、景、昭二姓中之 一姓的显要。他的身份同小臣宋玉或齐之赘婿淳于J 1.毕竟小同。他做过左徒的官,这同一的官,后来的春中君也做过。春中君系以左徒而为令尹,足见那官位相当高,似乎和弄臣的职守也小相称。这些都是相当坚强的反证,似乎也还小容易推倒。

从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站在胡适等人的对立面,坚决维护屈原及其作品的真实性的,除了郭沫若外,还有谢无量、朱维之、闻一多、茅盾、姚雪垠、周而复等。原一生基本事实的真实性,我国过去从未产生过根本性的怀疑;只是到了辛亥革命之后,廖平才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见《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由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不排除某些政治因素),海外一些学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一直把“屈原传说论一屈原否定论”视为至宝,并不惜连篇累犊地大加宣传。因此,这场大讨论不仅表明了大陆学者的比较一致的基本立场,而且也维护了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以及中华民族瑰宝的应有地位;同时,也加深并促进了中口两国文化学术界的彼此了解与交流。

口本学者的“屈原否定论”因为事关否定屈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以及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问题,并牵涉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问题,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学者们的批评性回答。当然,这种批评性回答乃是限制在充分说理的平等交往的学术争鸣的范围内进行的,从而为“文革”以后的学术界吹进了一股新风。在这场大论争中,中国老、中、青三代的楚辞研究者都积极行动起来,上下求索,认真探讨,既具有比较充分的理性和科学性,更显不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论争不仅锻炼出一批才华横溢、根底扎实的楚辞研究者,还让广大读者,包括萃萃学子大长见识,普遍地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屈原议论文12

屈原,作为开创一代诗风的一国忠臣,给后世留下了那样多的瑰丽诗篇。按说该是很坚强的,但只因为奸臣的陷害,君主放弃国家就自投汨罗。我总觉得很可悲,如果他也像岳飞那样被迫砍头也就罢了,至少还有“壮志饥餐胡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满腔豪情长留天地间,他却选择了自己了解自己的方式。

也许别人都认为他是忠义之士,国存我存,国亡我灭,所以他是伟大的。我认为“君子不必死于节”他可以忍辱负重的为国再效力呀!难道随着滚滚的江水一同逝去就可以把这些责任全抛掉吗?比之诸葛亮,他差矣。

不过不管怎样,屈原的名字会永传后事,汨罗江边的万古悲风也会永被后人所说!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屈原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